凡例
一 收录地图的范围
本图录以收录清代之前的“舆地图”[1]为主,不过在收录对象方面与目前已经出版的图录和图目存在如下区别:
可能由于认为绘本地图绘制的更为精美,代表了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的最高水平,因此以往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的图目和图录重点收录的是绘本地图,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往往被忽视。与此同时,与绘本地图相比,在中国古代舆图的研究中只有少量被认为重要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刻本地图(集)和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如罗洪先的《广舆图》《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但这些地图仅仅是中国古籍中地图的极小部分。不仅如此,目前一些图书馆对其收藏的绘本地图以及重要的刻本地图(集)进行了编目,不过在留存于世的浩如烟海的各类古籍中还存留有大量地图,这些地图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除方志地图之外,至少有6000幅以上,但目前对这些地图不仅缺乏研究,甚至也没有进行过编目、整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的绘本地图很多是因事因时而绘,再加上手工绘制以及载体的限制,复制较为困难,流传范围有限,但刻本地图(集)以及书籍中作为插图的地图,由于印刷便利,流通范围广泛,更能代表中国古代,尤其是印刷技术发达的宋代之后,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日常所能看到的地图。因此,这些地图应当得到与绘本地图相同的关注和研究。而且,中国古代书籍中作为插图的地图与绘本地图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一些重要的绘本地图有时是依据书籍中的地图摹绘或改绘而成的,如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对明代后期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万里海防图》、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万历《福建海防图》为代表的大量绘本地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彩绘本《大明舆地图》则是对刻本地图集《广舆图》的忠实摹绘。
基于此,本图录在收录绘本地图的同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些收录在各类古籍中的“舆地图”。由于精力所限,本图集收录的范围主要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以及《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五套丛书中所收古籍中作为插图的“舆地图”,涵盖面虽然必然不全,不过这些古籍应当是留存至今中国古代曾经流通过的书籍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代表性上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二 编排、组织方式
以往的图录和图目或按照所收地图的绘制时间(各个时段内再按照地图的主题),或按照地图的主题(主题之下再按照地图的绘制时间)组织。这样的组织方式固然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国古代地图以及不同类型地图的发展过程,但却忽略了地图之间的传承关系,很多时候将属于同一谱系的地图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别和时段中,因而割裂了同一谱系地图的发展过程。而地图谱系是地图发展脉络具体而微的体现,并且通常展现了古人以地图为媒介表达出的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不同认识之间关系。基于此,本图录在著录清代之前的“舆地图”的同时,希望通过图录尽量展现出属于各个谱系的“舆地图”之间的传承关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本图录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图录。如同以往的图录和图目,大致按照朝代著录搜集到的绘本、刻本“舆地图”以及古籍中的“舆地图”。其中对于古籍中的地图,由于本目录针对的是“舆地图”,因此对于这些书籍仅作简要说明并列出其中收录的“舆地图”;对于单幅“舆地图”,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大致收录清以前“舆地图”近500幅。
第二部分,即谱系。以第一部分为基础,按照谱系列出属于不同谱系的“舆地图”,并简要说明这些地图之间的关系和重要差异。不过,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两点困难:
第一,同一部古籍的不同版本中所收录的同一图名的地图,在具体内容上可能并不相同,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六经图》中的“十五国风地理图”,图中有“今两浙路”等地名,因此该图很可能与最初的宋本非常近似,甚至是直接来源于宋本的。不过现藏于江西上饶市博物馆的《六经图碑》中的这一地图,虽然图中绘制的内容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六经图》中的地图基本相同,但“今两浙路”则为“今浙江省”,并出现了“江南”“今湖广”“今甘肃省”“两广”“今北平”以及“今岭北省”等地名,这些地名所属朝代非常复杂,这一图碑很可能是后来经过改绘后刻石的。因此,对于同一部古籍需要查阅其不同的版本,才能对其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全国地图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而这些版本通常都收藏在不同的藏书机构,本图录所收录的五部丛书中的古籍远远无法涵盖各种古籍的所有版本。
第二,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其绘制年代的判定是非常困难的。古籍中作为插图存在的地图很多时候并不是著作作者自己绘制的,而是来源于其他著作,因此不能将收录地图的古籍的成书年代作为地图的绘制年代。而且,古籍中地图所表现的内容有时非常简单,很多又属于历史地图性质,对地图绘制时期的政区等地理要素的表达过于粗略,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判定其绘制年代的难度。更麻烦的是,对于不同古籍中地图绘制时间先后的判断并不能参照收录地图的古籍的成书时间,因为存在出版时间较早的古籍其收录的地图的绘制时间要比出版时间较晚的古籍中收录的地图的绘制时间要晚的现象。
因此,这一部分目前基本只能做到将绘制内容相近的地图归于一个谱系之下,然后再在分析具体绘制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一谱系之下的地图进一步分为几类。其中部分谱系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一谱系目前存世最早的祖本,但也有些谱系则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如果能判断出最早的祖本的,将在该谱系所附的“说明”中加以具体说明。因此这一部分列在各谱系之首的地图并不一定是该谱系中存世最早的地图,具体请参见各谱系之后的文字说明。
第三部分,即研究。这一部分是整理清以前“舆地图”的基础,且这些研究篇幅较大,无法容纳于第一、第二部分的各舆图或古籍的介绍之下,因此需要单独列出,主要涉及对某些“舆地图”之间的传承关系的研究。虽然以往学者对于某些“舆地图”,如《禹跡图》《大明混一图》《广舆图》的谱系或者与其他“舆地图”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可以作为本图录的基础,对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具体地图的著录中将会以注释的形式体现。不过,目前依然有一些“舆地图”的传承关系或缺乏研究,如《华夷图》,或研究得不够全面,如《广舆图》,因此对这些“舆地图”传承关系的研究是这部分的重点。此外,这一部分还将涉及一些关于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方法的讨论,如地图的绘制年代与地图所表现年代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的科学性和绘制方法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研究大都已经发表。
最后需要说明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汇编中的地图皆为局部图。
[1].本书中使用的“舆地图”指的是大致涵盖某一王朝疆域的地图和古代表示“天下”的地图。前者类似于今天的“全国总图”,后者类似于今天的“世界地图”,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为在清代之前,中国人绘制的涵盖某一王朝疆域的地图,通常也包括了大量当时不属于这一王朝的国家和地区;同时所谓的“天下图”也基本以“中国”为主要表现对象,占据了图面的大部分内容。此外,本图录收录的是中国人绘制的“舆地图”,因此明代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以及这些地图以及相关资料流回欧洲后产生的地图都不包括在内,但中国人受传教士影响而绘制的地图则在收录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