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墬理图》
《墬理图》,南宋绍熙初(1190—1191年)黄裳绘制,王致远于淳祐七年(1247)在苏州刻石。图幅纵197厘米,横101厘米,图上部中央有“墬理图”三字,“墬”通“地”,所以一般称该图为“地理图”。图石现藏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
该图绘制范围北至黑龙江、长白山,南达今天的海南岛,东自海,西抵祁连山、玉门关。山脉用写景法表示,森林、长城用形象符号表示。图中的地名、山名和注记均用方框括出,河流名用椭圆形符号括出。图中注记府州368个,军监63个,河流78条,湖泊27个,山岭180座,关隘24处。“跋文”在图中下部,共32行,全文646字。
另外,《墬理图》上石前曾经根据当时的行政建置情况进行过修改。如成都府路的“嘉定府”,在绍熙元年应为嘉州,由于曾是宋宁宗的潜邸,而在庆元二年(1196)升为府;利州路的“沔州”,本为兴州,在开禧三年(1207)才改为沔州;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原为果州,亦因曾是宋理宗潜邸,而在宝庆三年(1227)升为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的变化,都发生在王致远得到该图之前,而且只在王致远得到该图的四川地区。由此可以推测,地图上的这些变动或者是在王致远获得该图时就已经进行过修改,或者是王致远刻石前进行了修改。[6]但是,这些修改与整幅地图所显示的年代性相悖,从图中“大名府北京”“开封府东京”等建置来看,该图主要表现的是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这种对北宋行政区划的表示,也符合黄裳绘制该图的意图,即为了让宋宁宗看到北宋时期的江山,“亦有所感发”。这一点在地图的跋文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即“祖宗之所以创造王业,混一区宇者,其难如此。乃今(自)关以东,河以南,绵亘万里,尽为贼区。追思祖宗创开之劳,可不为之流涕太息哉。此可以愤也。虽然天地之数,离必合,合必分,非有一定不易之理。顾君德何如耳。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有天下,岂以地大民众之谓哉?以往事观之,则吾今日所以为资者,视汤、文何啻百倍。诚能修德行政,上感天心,下悦人意,则机会之来,并吞□□,追复故疆,尽归之版籍,亦岂难哉?”由此来看,黄裳绘制的这幅地图,实际上带有历史地图的性质,后人用当时建置对该图的修订违背了黄裳绘制这幅地图的原意。
关于《墬理图》绘制时所参考的资料,钱正等人认为,该图显然受到了《华夷图》的影响,两者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如:海岸线的绘制上,都夸大了长江和黄河入海口;都绘制了长城,只是《墬理图》没有将长城横贯辽东半岛,而是止于滦州,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华夷图》在地图边缘存在大量的文字注记,这一点与《墬理图》一致;《华夷图》和《墬理图》都将海南岛绘制成扁平的椭圆形,两者都标注了五岳的位置。但实际上,这几点依据都存在问题,海南岛形状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许是当时一种通行的绘制方法;表示五岳的位置,很可能是基于绘制者自己的选择,长城的绘制也是如此;海岸线,两者实际上完全不相符合。因此仅仅是某些要素的相似,并不能代表《墬理图》受到《华夷图》的影响,况且两者的文字注记存在很大的差异,绘制内容上《墬理图》明显要比《华夷图》详细,标绘了大量山川。因此,《墬理图》绘制时主要参考的肯定不是《华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