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以及文化形象在异域的塑造,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界、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为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英译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推进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宇文所安作为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研究蜚声国际汉学界,但其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论的英译成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与其他西方汉学家或翻译家不同,宇文所安长期致力于深入广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进而编选与译介,不仅涵盖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也包括中国古代经典文论,研、编、译紧密结合,互为一体,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他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与《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两部选集不仅是西方各大学东亚文学和文论研究指定书目,也成为了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权威选本,堪称英译中国文学选集的里程碑之作。

当今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共存,本研究立足中国文化语境,将外域语言、诗学理论、西方文化这些异质要素统一在“他者”视野之下,客观审视了西方外域诗学与文化的异质性对宇文所安编选与译介中国文学和文论作品的显性与隐性影响。宇文所安长期栖居于西方文化学术语境之中,采用“他者”的西方外域眼光阐释与英译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文论,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他本身所具有的西方知识结构与其英译研究的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两者之间的相互观览。在中西文学、文论相互镜照、相互观览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宇文所安内心的思想张力、智慧之光奔流于其译述与研究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实践中,倾听“他者”,对他者文化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成为不同文化间相互对话与交流的前提,也是多元共生的时代诉求。

本研究寄身“他者”,从描述翻译学理论出发,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选》和《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为对象,从文学选集的编译、中国古典文论经典著作的诗学翻译与阐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并清晰展现了宇文所安“超越 ‘文本细读’”翻译思想与方法创新的逻辑关联。

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论”,概述了本书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以及创新价值。

第二章将宇文所安的汉学研究与文学英译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层面系统深入评述相关研究成果与启示。

第三章重点阐释了本研究运用“他者”理论,以期对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提供更广阔、更深入的研究视域和更宽广的研究路径。在当今新的历史文化语境大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论的英译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经由本国自身的文化语境包括本土的译者进行纵向切入,也可以通过他者的视野来展开横向的深入研究(也许更有现实意义)。

第四章“独树一帜——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在回顾20世纪后期北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基础上,将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置于其汉学研究的大背景中考察,同时兼与汉学家白之以及梅维恒编撰的两部文选进行比较和评析,重点论述了宇文所安独树一帜的文学编译思想、湖湘典籍《楚辞》英译的特色以及《诺顿中国文选》的经典化因素。

第五章“中国古典文论翻译的诗意旅行”探讨其古典文论作品的翻译思想。通过选取《文赋》《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这几部经典文论具体个案文本,对比分析宇文所安与哈米尔、杨国斌、翟里斯的译本,探寻宇文所安将中国文论经典著作以及经典文论术语等的表层含义、内在思想和诗学内涵传递给英语读者的路径与方法,揭示他的文论研究、英译和评论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发中为英语读者呈现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语境所包含的独特学术视野。

第六章“超越 ‘文本细读’: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创新”主要论述宇文所安在英译、解读中国古典文学过程中的翻译思想创新的逻辑进路。宇文所安作为美国汉学家,身处中西文化相遇的重光叠影中,长期浸淫于西方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之下,具有中西文学的双向理论视野,他对中国文学以及话语的理解和研究路径必然有别于中国的文学研究者们,这些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其对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以及文论的解读和译介。他将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方法与“他者”视角有机融入到英译中国文学与文论作品之中,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重要创新意义。

最后一章“结语”首先概括出本研究的两点创新。方法论上将宇文所安的《文选》与《文论》作关联性研究,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和理解他的学术观点和翻译思想;认识论上,将宇文所安的翻译思想创新逻辑提炼为“以文本细读为起点,超越文本细读,延伸和拓展文本细读”。其次,阐释了本研究对相关研究的启示,最后展望了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四个方面。

汉学家的翻译研究对丰富拓展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领域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文论在英语世界的英译、传播以及整体图景的勾勒可以打开更好地认识海外重新阐释后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另一扇窗。透过这样一扇窗,我们将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软实力”。

作者

2020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