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外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综述

国外对宇文所安文学翻译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汉学杂志。海外一些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书评的形式对其著作进行评介,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英国著名汉学家杜维廉(Dolby, 1997: 588—589)曾在《亚非学院院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发表了对宇文所安编译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年》的书评。杜维廉指出这部1300多页的选集可与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Cyril Birch)于1965年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媲美,不论在选材方面还是译文质量上,都堪称佳作。更让人乐见的是,它能列入诺顿文选系列,与其他诺顿英语文学经典选集比肩而立。也正由此,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在西方英语世界读者,包括非汉学研究领域的读者的声望及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学时,宇文所安并没有与原文本时代相对应,采取古老中世纪的英语表达方式,从而使现代英语读者更好地接受。译者在翻译中避免了“文化洗涤”(cultural cleansing)和平淡的叙述,因为这会大大降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兴趣。宇文所安寻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众不同的且极具“中国元素”的语言和形式。这部选集与其他中国英译文选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选集缺乏一种清晰的时代编排感。杜维廉对白之编选的文集和宇文所安的这部选集作了对比,分析道,白之的选集收录了多个译者的作品,而宇文所安的几乎是他个人一手翻译而成。此外,宇文所安的译本更具整体性,对微妙细节之处也翻译得当,尽管收录了包括戏剧、小说等不同的题材,选集的重心之处在于诗歌部分。总之,不论是在文集编选还是在翻译这部宏大的中国文学史上,宇文所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成功。孔慧怡(Hung, 1998: 117—124)将她对《诺顿中国文选》的英文评论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北美发展迅速,短短五年间就有三本中国文选巨著问世,其中宇文所安编撰的文学选集影响最大。宇文所安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数十年来在学术上的勤奋研究,终于在北美付梓出版《文选》。当今世界范围内,这是唯一由个人全部编译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不论在文选编译策略中的题材选择上,还是整个文学体系的勾勒、梳理乃至最后英译成文,宇文所安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这部文选在西方世界中国古代文学英译历程中,可誉为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因为是译者一人举全力而为,著作中体现的主要是编者个人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和理解。也正如此,不像其他文学英译选集,汇集了很多译者,比较而言,这部更具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编译的这部文学选集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家族,向西方读者呈现了一个较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全景。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在语言、文化、诗学和形式上都与西方存在诸多不同。翻译中,宇文所安运用了一系列策略来展现原文学语言中这些不同的地方,尽量避免熟悉的归化译法,这也是他翻译的原则之一。他的译文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古代乐器和动植物、花卉的生动传达,创造了一个“中国式的管弦乐”。对于“里”和“酒”的翻译,宇文采用了音译和注释的方法,尽管他不是很喜欢运用音译这种手法。翻译诗歌时,译者不仅仅需要翻译表层的诗意,更重要的是要透过字里行间,把原作者不曾言说的那层意味,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来,让读者独自去体会。比勒尔(Birrell, 1997: 336—338)对比了美国汉学家白之编选的《中国文学选集》、梅维恒(Victor 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以及宇文所安的《诺顿中国文学选集》这三部古代文学选集的各自特点。比勒尔认为宇文所安的这部著作,在年代上最新,以一己之力翻译而成。在时间跨度上,这部选集横跨了中国古代文学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囊括了数种不同风格、文学体裁和不同作者的声音。而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里面列选了109位译者的作品,从这点意义上而言,后者比前者阵容更强大。此外,比勒尔对宇文所安的翻译方法也持批判性的观点。他认为宇文所安的英译文非常明白易懂,忽视了传达原文的文化标志内容,并且似乎缺乏对某些从新角度上衍生出的批评的接受。对这部选集在美国高校日益增长的读者群问题上,比勒尔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现在美国大学以此作为研习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学生来源不同,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基础也各异,且所学专业更广,作者对中国的汉学研究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他还指出宇文所安在翻译中的一些误译和漏译之处。比如译文之后,对《老子》的注释篇幅不够;有些未含欢快之情诗歌的标题反而被译成让人顿生愉悦之感;原文中某些描写人物的名称翻译得不够合宜等。最后,对文学选集的篇幅问题上,比勒尔认为文学选集著作的篇幅不宜太长,不应当无所不包,否则无益于读者。因为文学选集的目的在于它的窗口作用,作者通过选择一国文学里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从而激发读者兴趣,独自更深入地去探寻一国文学的宝藏,而不是让读者把文学选集和一国的文学画上等号。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代表著作《诺顿中国文选》上,且主要采用书评的形式对著作进行评介,全面而深入研究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英译的成果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