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国内对绍兴师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些成果。如董坚志所编《绍兴师爷》(上海新华书局1936年版),收集师爷折狱谋略与奇闻逸事;缪全吉教授发表有关清代幕府的论文,出版《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一书(台北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版),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清代幕府;全增佑的文章《清代幕僚制度论》(《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31、32期),从历代朝廷用人之制的变化及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运作入手,论述了清代幕友制度的形成、确立原因、幕友对主官的制衡作用;郑天挺的《清代的幕府》(《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等文章就以往研究较少的“幕客的来源”问题作了具体考察;王振忠的《绍兴师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介绍绍兴师爷的区域乡土背景以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影响明清社会风尚;李乔的《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版)则从名人与师爷承继关系进行研讨;郭润涛的《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对幕业群体“绍兴师爷”的情况作了详尽的考察;尚小明的《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从文化学术活动方面作了新的探讨;郭建的《师爷当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分析“幕友佐治”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清代政治、社会的影响。阮元的《循吏汪辉祖传》(中华书局1993年版)、瞿兑之的《汪辉祖传述》(上海书店1930年版)和鲍永军的《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从汪辉祖入手,对绍兴师爷这一特殊的职业个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游幕历程、心理状态、幕业观念,其他的研究成果尚不够有影响。

国外亦有不少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主要有日本的宫崎市定与藤冈次郎,分别就清代胥吏和幕友的关系问题作了探讨。韩国汉城大学的闵斗基教授则在其所撰《清代幕友制与行政秩序的特性——以乾隆朝前后为中心》一文中,专门就幕友制的弊害问题作了考察。美国学者福尔瑟姆(Kenneth E. Folsom)出版的《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专门对李鸿章幕府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波特(Jonathan Porter)的著作《曾国藩的幕僚》(Universit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2),将曾国藩幕府区分为“内幕”与“外幕”两个层次,突出了晚清时期幕府制度的新变化,为研究和评价绍兴师爷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前人的成果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发掘整理了一批史料,为师爷研究的逐步展开创造了条件,对一些地方大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史学界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从官方的资料来研究幕府制度和师爷现象,目前尚没有人从师爷遗留的手稿入手开展研究。

绍兴师爷手稿整理和研究有利于打破以往学术界对师爷采取的否认式的研究状况,以及在师爷研究中始终不散的庸俗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惯性思维模式,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展开研究,避免以偏概全、人为设定的局限;改变以往用静态的文本解读和阐释的简单化方式,从社会转型的动态的文化大背景中去进行整体研究,揭示社会的剧变对师爷人生的影响,全面把握师爷的辅佐历程、思想性格、人生业绩和社会作用,避免一叶障目的局限,凸显一种立体面。手稿中的典型案例,对师爷个体在清朝的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利于我们达到以点带面的整理研究目的。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横向比较分析它与官、吏的重大差别,一方面把师爷现象置身于近代社会发展史中,另一方面把师爷个体置身于整个社会管理体系中,科学认识师爷与政府命官的本质区别。改变忽视师爷个体生命意识和价值追求的局限,从外在的影响力和内在的主驱力的相互关联中,系统审视师爷的人生走向,认识和把握师爷佐幕的成就和有一定社会作为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