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
- 杨敬民
- 3386字
- 2025-04-22 17:28:41
一 唐代小说与戏曲比较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王国维、鲁迅、蒋瑞藻、孙楷第、周贻白、谭正璧等学者都曾针对小说与戏曲的渊源与关系进行过理论探析。小说与戏曲题材的相互借鉴与汲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常识。小说、戏曲作为叙事文学其渊源流变前代学者也早有论及。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将唐代传奇与后世戏曲并提,意在指出其沿革流变的轨迹。其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2]从唐代的传奇小说到元人杂剧,陶宗仪试图梳理出一条文学发展的脉络,唐代小说成为戏曲发展源流中的一个环节。明代胡应麟在探讨唐代传奇与明代传奇戏曲的名称渊源时,指出唐代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铏所撰……盖晚唐文类尔,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或以中事迹相类,后人取为戏剧张本,因展转为此称不可知”[3]。小说与戏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戏曲的综合艺术相较,胡应麟认为“或以中事迹相类,后人取为戏剧张本”。也就是说,唐代的传奇小说作为一种文类与戏曲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题材却多为戏曲作品所借鉴,其影响大到戏曲用“传奇”来称谓。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指出:“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4]蒋瑞藻亦云:“戏剧与小说,异流同源,殊途同归者也。”[5]提出了小说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同源异派、殊途同归的问题。
20世纪初期,小说戏曲研究侧重本事的考证,对题材的继承关系进行资料梳理。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第三章《宋之小说杂戏》中指出宋代滑稽戏“至其变为演事实之戏剧,则当时之小说,实有力焉”[6]。刘师培则认为汉乐府诗将叙事与乐教结合,为“金、元曲剧之滥觞”,“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7]。鲁迅指出:“元明人多本其事作杂剧或传奇,而影响遂及于曲。”[8]其对于所论唐传奇《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虬髯客传》等,均指出元明清对应的戏曲作品。周贻白除指出唐代诗歌对后世戏剧唱词的影响,还认为唐代的小说对后世戏剧的本事取材具有相当影响。他说:“至于被后世取为戏剧本事之篇章,则又当有剧作者本身的时代及其所处环境,掺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9]所以,将唐代小说与后世戏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戏曲作品在因袭旧有故事本事的同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渗透于戏曲之中的时代观念及审美价值。谭正璧、谭寻在《唐代传奇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10]中指出了唐代传奇给予白话小说、唱词及戏剧的深刻影响,考证了《补江总白猿传》等三十三篇单篇流传的传奇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指出传奇集的题材也为后世小说家、戏曲家所袭用,尤其以《集异记》《本事诗》为甚。蒋瑞藻《小说考证》是研究小说、戏曲的资料汇编,该书分正编、续编、拾遗三个部分。该书资料翔实丰富,但对小说、戏曲并未加以明确区分,而统称为小说。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序》中评价:“取以检寻,颇获裨助,独惜其并收传奇,未曾理析,校以原本,字句又时有异同。”[11]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对每种剧目叙述其故事梗概,考订其故事来源与影响,捜罗四千七百多种曲目。顾颉刚、赵景深、王季思等学者则就某一个题材,如孟姜女、董永、西厢等故事的流变进行考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戏曲的比较研究日趋深入,研究者围绕小说戏曲的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论文有:么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12]比较分析唐传奇与元人爱情剧对人物性格、情节矛盾的不同处理,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作家不同的爱情理想与社会理想。徐岱《小说与戏剧》[13]指出:“小说与戏剧尽管是不同的文学样式,但二者的关系也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疏远。”分析了小说当中的戏剧因素,以及小说戏剧审美指向上的一致性、审美形态上的同态性、审美效应上的同构性等。刘辉《论明代小说戏曲空前兴盛之成因——中国小说与戏曲比较研究弁言》[14]提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是一对血肉相连的姊妹艺术。”作者认为明代小说戏曲兴盛有赖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小说戏曲始见著录于官方书目,作家文集始收读小说戏曲之文、序、跋,选本始收小说戏曲,以及小说戏曲评点的发展,促进了小说戏曲的兴盛。20世纪90年代学者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和重视达到一个新阶段。1993年6月,天津市小说戏曲学会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部分师生,就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展开了一次专题讨论。经鲁德才、雷勇整理,讨论内容以《小说戏曲关系漫谈纪要》[15]为题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鲁德才、宁宗一、许祥麟、宁稼雨、陈洪、李剑国等参与了讨论。此后,代表性论文有:程国赋《结构的转换——唐代小说与后世戏曲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16],通过线状结构的不同、“戏眼”的设置、“贵剪裁”与“密针线”三个层面,审视唐代小说在元、明、清戏曲中的改编现象。董乃斌《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17],指出唐传奇戏剧性的有无、多寡、浓淡,影响后世戏曲作者对题材的汲取,并以《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向后世戏曲的演进为例,揭示诗歌、小说、戏曲之间的关系。姚民治《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同源互补论》[18]则指出小说与戏曲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同源而生,相依相存,最终两峰并峙共同确立了文学主流的地位。谭帆《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19]揭示了作为“文本”的小说戏曲在“叙事性”“通俗性”和文体观念上的差异,从“‘诗心’与‘史性’:戏曲小说的本质差异”“‘诗余’与‘史余’:戏曲小说本体观念之对举”“雅俗之间:戏曲小说的文人化进程”等方面深入论述,提出新的研究构想。储著炎《抒情的本色性——试论唐传奇与元杂剧爱情题材作品的内在联系》[20]指出唐传奇与元人戏曲所发之感皆是真心之感,所抒之情均为本色之情。陶慕宁《从〈李娃传〉到〈绣襦记〉——看小说戏曲的改编传播轨辙》[21]从《李娃传》之流播、情节之改动、人物形象与批评之演进三个方面探讨《李娃传》之别裁演绎。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由著作中专设章节研究到专著陆续出版。如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第六章《唐传奇与小说文体的独立》第六节《戏剧因素的介入》[22]中,提出唐传奇包含戏剧性,并根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归纳了唐传奇改编为戏曲剧目的情况。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23]则针对唐代小说的嬗变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该书选取110篇有代表性的唐人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元杂剧与唐代小说》《明清戏曲与唐代小说》及《从唐代小说到元明清戏曲艺术上嬗变特质》等章节阐述了唐代与后世戏曲文化观念的差异及嬗变特质。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专著陆续出版。如许并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论》[24]围绕古代小说戏曲之间的关系,就文化特征、发生机制和形成渊源、纵向和平行影响、内在联系进行了综合考察。涂秀虹《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25]选择了三国、水浒、西游、春秋列国、五代史、包公、八仙七大题材进行小说与戏曲对同一题材不同艺术处理的比较研究,探求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总结小说与戏曲互相融合影响的规律。沈新林《同源而异派——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26]将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该书分别从概念、起源、作者、版本、体制、传播方式、题材、创作手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27]则力图展示小说与戏曲同源异质、互通互融的关系形态,同源异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脉络及相关问题和现象,深入研究小说与戏曲的艺术品性、形态特征和发展演变。徐文凯《有韵说部无声戏:清代戏曲小说相互改编研究》[28]则指出清代戏曲小说两种文体分别到达了自己的高峰时代,在完全成熟的状态下,其相互影响较前代更为自觉和密切。该书从清代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改编入手,对两种文体之间内在的相互渗透和借鉴,以及由此引发的规律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对小说戏曲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卢惠淑《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与邯郸记、南柯记之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8年)、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刘玮《元明戏曲与唐传奇的历史姻缘》(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吕萌《从婚恋题材看元杂剧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