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研究
- 张文诺
- 591字
- 2025-04-22 17:08:58
第一章 “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创作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毫不夸张地说,这篇理论文献极大地影响了包括解放区小说在内的解放区文学创作的面貌,“讲话”成为一个显明的节点,以“讲话”为标志,解放区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期与后期。当然,这并非说“讲话”前后期的解放区小说创作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而是说前期的解放区小说创作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后期的创作。当然,《讲话》对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或者规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为1942年后半年的创作还明显地保留着以前的创作惯性。“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是解放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自己鲜明的创作特色,研究“讲话”前的解放区小说创作状况,能更好地分析解放区小说的发展态势与总体特征。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必然会引起文学的变化,这是文学研究者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它不但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格局与发展态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们从国统区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怀着满腔热血,背负民族希望,有的随军深入敌后,有的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农民和士兵中间,通过实际革命工作,初步实现了‘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工人农民的结合’,写出了不少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好作品,达到了为抗日战争服务的目的。”[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解放区作家凭着艺术家的直觉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趋势,他们的创作初步显示了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