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学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小说研究
- 杨春
- 2571字
- 2025-04-22 17:14:48
绪论
一 对张爱玲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目的
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叙事研究(即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规律)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分析和总结张爱玲小说中构成叙事的内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关联,进而考察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组成和特征,对于加深张爱玲小说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书的出发点在于探索张爱玲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索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结构,就成了一条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叙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是受现代语言学奠基者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影响。索绪尔的关于内容和形式、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语言的系统性等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研究起了重大影响。
本书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张爱玲小说进行了分析。目前关于张爱玲的叙事理论研究还很少。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有:从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宋永祥《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王平《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叙事策略探究;从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研究的有王百玲《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从叙事者角度进行研究的有郑思《隐含作者张爱玲的叙事策略》。而利用苏珊·兰瑟等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来研究张爱玲小说的还非常少。[1]
对于张爱玲的叙事理论研究还有着非常广阔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具体来说如下:
从叙事学理论对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研究。叙事学强调系统和科学分析的价值。在解构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造成冲击之前,叙事学就是依靠这样的价值观来运作的。[2]科学化、规律化和形式化研究将更加深入地透视出张爱玲小说的规律和特点。
对张爱玲小说的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进行研究。叙事学将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分开,对于从两个层面分析张爱玲小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故事”与“话语”的区分,主张“故事”与“话语”是相互独立的。本书还将充分结合性别政治、种族政治等观点来剖析对张爱玲小说的“故事”与“话语”层面的影响,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对张爱玲小说话语技巧进行研究。叙事学所关注的“话语技巧”涉及的是结构安排,图伦在《叙事:批评性语言学导论》一书中对“话语技巧”的界定为,如果我们将故事视为分析的第一层次,那么在话语这一范畴又会出现另外两个组织层次:一个是文本,另一个是叙述。在文本这一层次讲故事的人选定创造事件的一个特定序列,选定用多少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这些事件,选定话语中(变换的)节奏和速度。此外还需选择用什么细节、什么顺序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采用什么人的视角来观察和报道事件、场景和人物……在叙述这一层次需要探讨的是叙述者和其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由小说中的人物讲述的一段嵌入性质的故事,与故事外超然旁观的全知叙述者讲述的故事,就构成一种明显的对照。[3]运用小说叙事学理论的人称、事件类型、叙述层次、视角类型等[4]进行系统的分类,进而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学特征。
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进行分析。运用叙事学中的规律和概念,从叙事学的角度展现张爱玲小说的结构特点和深层结构。叙事诗学(叙事语法)研究的是叙事作品共有的结构特征,这跟通常的语法十分相似。
对张爱玲小说叙述视角、叙述距离进行研究。叙事学界关注情节结构、关注叙述视角和叙述距离、关注“隐含作者”“叙述者的不可靠性”等概念。运用这些概念对于重新解读张爱玲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张爱玲小说叙事交流进行研究。关注叙事交流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卡法莱诺斯说叙事学的目的不是阐释这两部作品的意义,而是旨在通过实例来说明延宕和压制信息在通常情况下会产生何种认识论效果。拉比诺维茨率先提出四个维度的读者观:(1)有血有肉的个体读者;(2)作者的读者,处于与作者相对应的接受位置,对人物的虚构性有清醒的认识;(3)叙述读者,充当故事世界里的观察者,认为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4)理想的叙述读者,即叙述者心中的理想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言辞。[5]运用叙事交流过程理论对张爱玲小说的分析进行分析,会发现很多独特的现象。
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学进行分析。结构主义叙事学属于形式主义范畴,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政治批评范畴的缘故,两者曾经各行其道,几乎没有发生什么联系。后来随着经典叙事学向后叙事学的发展,两者进行了融合。本书将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引进,对张爱玲小说进行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有两个目的:(1)将叙事学的结构分析模式用于女性主义批评,从而拓展、改进和丰富女性主义批评;(2)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女作家的作品为依据来建构叙事诗学,从而使叙事诗学性别化和语境化。[6]女性主义叙事学家主旨在改造脱离语境、男性化(研究对象主要为男作家的作品)的叙事诗学(或叙事语法)。[7]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聚焦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结构,考察性别的结构差异,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局面,同时丰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理论。
本书除了对张爱玲小说的叙述形式和技巧以及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和完善,还将对叙事学理论做出一定的贡献。具体说来如下: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叙事学的研究对世界的叙事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和丰富。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论的一个流派。叙事学的哲学、美学、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动作程序、叙述结构、传播影响、表层结构及其深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反对只对作品进行单一的感性的经验式的分析,注重从大量的同类的作品进行深层的聚合式研究,挖掘共同的形式和模式规律,对海量文本进行层次分析、排列组合式的、形态化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热奈特《叙事话语》、格雷马斯布斯《小说修辞学》、马丁《当代叙事学》、瓦特《小说的兴起》、佩尔·克罗格《不可靠叙述者之再审视》、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等。但是叙事学也有自身的弱点:不能揭示叙事的创作规律、叙事的创新、叙事的审美和叙事的感受等。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对中国的叙事学进行完善和补充。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已经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杨义《中国叙事学》、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方珊《形式主义文论》等。他们借鉴、传播西方叙事理论,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中国化。但是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中国特殊的经验和体会,需要中国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实践,这是本书从张爱玲小说进行的研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