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

《周易》一书,以其蕴含的微妙精深的智慧,流传两千多年来令人受用无穷,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自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以来,古之圣贤为之作传、作注者层出不穷,其中以孔子所作《易传》最为著名。孔子所作《易传》又称为《十翼》,包含《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七种传文。《十翼》如《周易》之羽翼,丰实其大义,故称。后世儒道圣贤治《易》,皆以孔子所作《易传》为理论依据,在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展开叙述。因此,《易传》中对理解《周易》大道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已作为注解插入《周易》原文,这便是如今通行本《易经》内容的由来。

《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其义理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后来又经过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挥,才有了今天的易学。然而,《易经》包罗万象,无所穷尽,并非一个人、一本书能详尽其大义,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易经》的理解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但这并不代表各家的理解有孰对孰错之分,而是未得道之人观之大道,犹如盲人摸象,各执一端,但所见所感皆为大道之一面。

若将现今的易学流派分门别类,可大致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前者注重阴阳八卦与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的配位关系,为卦义赋予取象含义,从术数配位的角度阐释天地大道;后者以日常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为基础,通过阴阳消长的规律阐释“天道”,再从君子效法天地的角度阐释“人德”,总结为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象数派多以东汉郑玄、三国吴虞翻的《周易》注本作为参考,义理派多以三国魏王弼、北宋程颐的注本作为参考。而本书译者认为,“象数”与“义理”并无根本之别,端看读者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容易理解,因此两派皆有援引。本书原文根据中华书局版郭彧译本勘校,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古今名家译注版本,除郭彧先生的版本外,以程颐《周易程氏传》,南怀瑾、徐芹庭《白话易经》两版参考最多。

尽管大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但人心发散,各人理解不同。其实,在参悟大道时,未必要追求与古圣先贤的看法一致,也不必执着于版本文字的偏差,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如何认知、如何体悟,那个虚无缥缈、求之不见的灵心本性有没有受到启发。譬如禅宗“标月指”的公案,明月如真如大道一般常照夜空,吾将如此皎洁美丽之月亮指示给人看,人应仰头瞻仰明月,而非注视吾之手指。一切阐述大道之文字,皆非大道之本体,而如指月之手指。天空中如如不动的明月,才是大道本身。文字只能将大道指示给人看,却不能代替读者去窥见大道的形体,因此各家译注大相径庭也属常情,毕竟每个人手指的粗细长短也各不相同。只愿有缘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明白个中道理,循于文却不执于文,这样才能启发灵心本性,体解大道,真实受益。

此致感谢!再次祝愿各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