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羲之尺牍简析

牍产生于纸张流行之前,是宽度不等的单片,但是高度大致相同,为秦汉时代的一尺,因此称为尺牍。尺牍最初以木质为主,少量用缯帛,后来逐渐被纸张所取代。晋以后的书信虽然用纸,但因形制没有改变,故仍沿袭旧名——尺牍。

纵观我国的书法史,魏晋时期是尺牍书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书法家很重视这种日常书写的笔墨风韵,写信者和收信者在交流信息的同时,也会进行书法交流。尺牍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形式完整,用笔、结字、章法、用墨,都可以得到整体展现。文体与字体的契合,将此时期书法的姿致萧散、丰神劲逸的韵味,也通过尺牍展现出来。

细观王羲之行书墨迹本尺牍,字里行间,能感到和谐、静谧、清逸之气,字形的大小,字组的多寡,轻重、疏密、粗细的层次,轴线的摆动幅度,或行或草,或流或止的书写运用,以及起伏多变的章法……我们都能从他的尺牍中一窥而见。意疏字缓,势巧形密,寓刚健于妍丽,寄情思于笔端的“三希堂”法帖之一的《快雪时晴帖》;严然而不拘板,谨然而不滞泥,行中带楷的《何如帖》;寥寥12字,却方折、圆转各有不同,墨色丰润的《奉橘帖》;用笔已脱尽隶体,由行入草,挥洒自如,将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的《丧乱帖》;自然洒脱,纵笔迅疾,纵擒有度,极有节奏感的《二谢帖》;数字草书,有张有弛,时缓时疾,流畅纵逸的《得示帖》;有强烈的体积感,线条厚重的《频有哀祸帖》;“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的局部欹侧、整字正的《孔侍中帖》;沉稳精到,静谧和谐,姿态雍容,若白璧无瑕的行书典范之作的《平安帖》;章法构成动人,细节又不相同的《忧悬帖》等。其中《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合裱于一卷,共一纸,总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平安帖》与《何如帖》和《奉橘帖》合裱于一卷,共一纸,亦统称为《平安帖》或“平安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