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姜荣上钩了
- 我一个文科生,要什么学霸系统啊
- 一只废橘喵
- 2038字
- 2025-04-25 00:05:08
昨晚,姜荣在睡前都是在读来自全国各地的区域经济史分析的文章。
而在读南寻双教授《“姜荣产业理论”下的燕京金融资金流动史》时候,姜荣发现之前南寻双“藏私”了。
南寻双教授是一个马哲教授,姜荣之前跟他交流并不多。
但在阅读南寻双教授的文章,姜荣发现南寻双教授身上还有很多东西姜荣还没学到,这让贪心的姜荣有点着急。
“好好好,当然可以!”周文立马点头,对能帮上姜荣的忙,周文很高兴的,甚至都有点荣幸。
......
周文师兄换车了,换了一辆很低调的绿牌帕萨特。
帕萨特载着姜荣驶出燕京大学,朝着人大驶出,姜荣坐在车里,认真思考着一会儿到人大后,跟南寻双教授的对话。
这南寻双教授不但“藏私”了姜荣没学到的东西,而且他还在文章中夹带了“私货”。
这些“私货”,是让姜荣着急来见他的主要原因。
南寻双教授夹带的“私货”倒不是跟姜荣起了观点冲突,而是跟社会起了“观点冲突”。
懂的都懂。
而这些“私货”对姜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装扮“历史小姑娘”带来了灵感。
走进不同的高校,是有不同的感觉的:走进燕京大学,一种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女生多的师范学院,一种少女裙摆飞扬的青春气息拂过心间。
而走进这人民大学,一种“又红又专”的气氛,染上心头。
大部分人都会以为人大是“第二党校”,又红又专,学生全部都“自干五”,恨不得明天就去中央党校做老师。
但实际上,人大的老师虽然有又红又专的,却也有很大一部分持不同的观点。
他们就像是清末的一群改革家一样,探索着不同的道路,有成功的,自然也就有失败的。
因为政治和经济是不分家的,所以他们自然也参入了“东大经济学”,而且他们学校“保皇派”和“摄政王派”的斗争比燕京大学都激烈。
激烈的斗争下,自然就有激烈的成果,这也是姜荣来人大找南寻双教授的主要原因。
......
“来了。”
在姜荣敲门而入后,南寻双教授笑着对姜荣打招呼。
他好像知道姜荣要来,也好像已经等姜荣很久了。
“南教授好!”姜荣按捺住心里各种不同的情愫,恭敬地问候。
昨晚姜荣是在办公室睡的,头发有点乱。
看着姜荣顶着“鸡窝”一样的头发,认真地问候,南寻双教授笑了笑,对姜荣开口道:
“我们人大可是有很多小姑娘喜欢你的,要注意维持你的形象嗷!”
听了南寻双教授的玩笑,姜荣一怔,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跟南寻双教授的第一句话,会是这样轻松的玩笑话。
姜荣之前只是在开会的时候见过南寻双教授,不过并没有跟南寻双教授有过什么交流。
但南寻双教授的那篇文章,尤其是文章里的“私货”,一下子就引起了姜荣的注意。
在来的路上,姜荣想过很多跟南寻双教授交锋的方式。
甚至越想,姜荣越觉得这南寻双教授很令人厌恶。
这南寻双教授去过苏联留学过,也去过西方游学过。
而关于他的观点,也总是在各种反复横跳。
简单来说,这南寻双教授一点都不“忠诚”。
姜荣甚至觉得如果现在是抗战时期,南寻双教授会直接当汉奸。
姜荣对这样的人很反感。
但人终归是有“见面之情”的,亲眼面对面见到了这位慈祥的老者,姜荣猛然意识到,自己有点狭隘了。
看着南寻双教授,想着他左右横跳的观点,姜荣猛然想到了清末的一位革命家——杨度。
杨度远比这位南寻双教授更不“忠诚”、更左右横跳,他早年参加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
后来支持大头称帝,可是又去赞成先生的共和,加入国民了。
然后又营救过李,最后在领导的批示下,入党了。
杨度先生的一生看似“不忠诚”、“左右横跳”,而其实,他是最伟大、最忠诚的人。
那些其他人,找到了一个“道路”,就一头闷进去,坚信自己就是正确的,想要证明自己。
可是杨度先生不在乎“自己正不正确”,他在乎的是真正的救国之路。
而姜荣突然意识到,这位南寻双教授,也是这样的人。
想到这里,姜荣一下子就为自己来之前,对南寻双教授的厌恶感到羞愧,因为南寻双教授这种人,才是真正热爱的。
而姜荣这种连“观点冲突”都不敢有的人,才是懦夫。
姜荣紧了紧喉咙,朝着南寻双教授看了一眼。
而当看到南寻双教授眼睛里,发散出一种“老谋深算”得逞了的目光,姜荣突然身体一紧。
姜荣发现自己掉进“圈套”了:南寻双教授并不是想通过那篇文章的发表,夹带“私货”。
甚至如果作为主编的姜荣没有在意这些“私货”,顺利通过了南寻双教授的文章。
作为这本区域经济史著作审核人员的南寻双教授,不但会自己拒审自己的文章,而且还会觉得姜荣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家伙。
姜荣意识到:南寻双教授是想通过那些“私货”,引起姜荣的注意力,让姜荣来这里找他。
姜荣心里暗叹一声:“糟糕,我上钩了!”
......
当意识到南寻双教授下了一个“鱼饵”,而自己想都没想就“咬钩”了,姜荣觉得自己还是太嫩了。
不过能被南寻双教授算计,姜荣还挺荣幸。
察觉到自己“咬钩”了,姜荣的第一想法就是要走。
但是姜荣不舍得走,因为通过南寻双教授的那篇论文,姜荣知道南寻双教授有很多“私藏”。
姜荣已经把《史记》和《资治通鉴》读完了,他最近的“枕边书”是一本本厚厚的“马哲”。
所以最近姜荣的“火”很大,很“左”。
也正是因此,南寻双教授抛出的“鱼饵”,对姜荣来说,真的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姜荣需要南寻双教授的“私货”,他需要一种新的历史观,去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