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 蒋团标 廉超 张海丰等
- 11223字
- 2025-04-07 17:47:37
二 基本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创新
创新是以不同于他人常规的思维方式,利用当下已经存在的知识技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政治源泉,无论是民族、政党还是国家,要想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来实现。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最早由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经历了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创新”的概念被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扩展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被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1962年,伊诺思首次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厄特巴克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20世纪80年代缪尔赛(Mueser)提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弗里曼则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1]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高、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2]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高、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3]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界对创新的认识开始了进一步的反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2.区域创新能力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明确一致的定义。不同学者根据关注层面的不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学者从区域创新系统层面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依靠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相互交流合作,各个企业之间的互动应该植根于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向外扩散。在这样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更应该是各种资本、人才和资源的有效结合。有些学者关注资源整合方面,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和技术,从信息中提炼知识,进而转化成新的技术的能力。关注创新结果的学者则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在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把新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能力。如果从科技层面出发,可以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或者“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
上述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目的,对区域创新能力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不管定义如何,都必须准确理解“区域”、“创新”和“能力”的概念,才能更好地阐释区域创新能力。“区域”是一个即抽象又真实的空间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一个地区、几个城市、沿江经济带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区域,不管哪种范围的区域,都是一个系统,都由边界、要素、要素间的关系、输入、输出和环境组成。“创新”分为广义上的创新和狭义上的创新。广义创新即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来,这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工艺、新材料来源和新企业组织。狭义创新即技术创新。“能力”从器物层次来说分为劳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从制度层次来说分为法律、规定等方面,从文化层次来说分为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基于上述理解,故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一定范围的区域创新主体引进吸收新的生产资源,对之进行集成创新,将创新成果产品化、市场化的一种能力。
3.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十八大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标志着创新驱动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驱动发展,而不是发表高水平论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当下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一是细化战略目标。中国计划2020年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那就应该将目标细化到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落到实处去推进计划。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要想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将“中国制造”改变成“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三方机构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四是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和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
4.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被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朝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转型”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型不一定要转行业,转行业也不意味着实现了转型,转型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是由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率转向低污染、低耗能、低投入、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率。转型也不是说一味地趋向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略第一产业,转型主要是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讲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划长期以来都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其中一部分就涉及由之前的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慢慢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趋重,也包括产业内部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朝纵向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还涉及产业链的问题,即要深化产业发展上下游之间的交流联系。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既需要产业内部驱动和产业间的交流合作,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国外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脉络和方向,通过借鉴对比国外研究内容,更好地进行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本书检索查阅了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从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简要地对国外相关研究内容追本溯源,进行了梳理概括。
(1)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一般定义为一定范围的区域创新主体引进吸收新的生产资源,对之进行集成创新,将创新成果产品化、市场化的一种能力。其中关于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4]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国外一部分学者专注于技术和体制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Rogers是国外学者中比较早研究创新发展的,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他主要讨论了扩散研究的历史和争议问题。他认为技术创新包含信息,因此要减少不确定性;关于新观点的信息是通过人际交往的会聚过程交换的,因此,创新的扩散是一个社会过程。创新发展的过程要转换成需求的认知有五步:通过R&D、商业化、扩散、接受和推论。创新决策过程是一个寻求信息和信息处理活动,促使个体来减少不确定性的创新优势过程。[5]Radosevic讨论了在技术信息快速更新换代的时候新技术的转移问题,分析了国际技术转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从国家、部门、微观和区域四个层面来阐述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因素,分别包括私有化、R&D体系,技术、市场、经费、需求,参与者、联结、能力,当地禀赋、社会资产。[6]Doloreux和Parto认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已经被广泛用于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分析框架和实证基础。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上,他们认为制度背景和体制环境在区域创新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且应该评判区域机构和区域制度安排,并且依据水平、等级和体系对它们进行细化分类。[7]Rondé着重于法国制造业区域创新水平的研究,认为法国创新体制是区域性的,不是部门或行业性的。通过估算知识生产函数,他发现建立外部合作比培养内部创新能力更重要,有意识的知识流动比无意识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8]
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更加地专注于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Bhattacharya和Bloch研究调查了澳大利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规模、市场结构、盈利能力和增长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并利用澳大利亚统计局商业纵向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整个企业样本的后续创新活动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变量,包括规模、研发强度、市场结构和贸易份额都有助于进一步创新活动。[9]Cozzarin研究的目标是确定过去的经济表现是否对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总结出市场份额、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的有序回归系数对加拿大的大多数行业都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然而,与其他公司的战略、竞争环境、信息来源、研发和使用专利等特征指标相比,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大大减弱。[10]Becheikh等基于魁北克地区247家中小企业经验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估计,他们认为战略管理变量是创新的重要决定因素,它们的影响超过了一些传统的创新决定因素,如研究和开发(R&D)、公司规模,以及行业的技术强度。[11]Cabrer-Borrás和Serrano-Domingo基于面板数据分析了创新的空间格局、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和演变,以及它在决定西班牙区域创新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时,以贸易为基础的区域接近度是适宜的。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是地方能力决定了国内的创新,而且这主要是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的努力,包括研发政策的制定。[12]
(2)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被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朝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是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产业转型升级,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外专家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以及高度评价全球买家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Gereffi实证研究的焦点是服装产业,重点是亚洲。他从全球商品链的视角去分析国际贸易网络的社会和组织维度,认为组织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从装配到OEM(贴牌生产),再到OBM(自创品牌)的典型轨迹。[13]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一书中,提到“治理”的概念是全球价值链方法的核心,解释了它的含义以及它对开发研究和政策的重要性,通过企业间的关系和制度机制,在链条上进行非市场的协调。[14]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通常经营的全球价值链中,买方在制定和执行这些参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品和工艺参数则由政府机构以及与质量标准或劳工和环境标准有关的跨国组织制定,在外部参数设置和执行的发展与获得可信度的程度上,供应链内的购买者对治理的需求将下降。Humphrey和Schmitz探讨了全球连锁治理与地方产业集群治理的相互作用,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探讨产业集群升级,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升级和不同类型的连锁管理,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分为四种,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揭示了价值链中本地和全球参与者面临的风险,以确定升级策略的范围和重点。[15]Giuliani等主要是从拉丁美洲的集群中获取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经验,集中分析在拉丁美洲集群、全球价值链、升级和部门创新模式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集群有助于工业地区的本地企业克服增长限制,并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遥远市场竞争;需要更多地关注外部联系,以及全球买家在集群层面上促进升级的作用;行业的特异性影响了在全球价值链中集成的集群模式和升级程度。[16]
(3)关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Schumpeter使用的,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17]最早把创新驱动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Porter,根据他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18]对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国外学者多关注于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如何实现进步和发展的,以及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Scherer对美国的上百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对于企业创新驱动的测评,应采用专利数指标来衡量。[19]Geroski经研究发现:新旧产业的更替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而技术创新又是促进新旧产业更替的主要驱动力。[20]Klepper认为技术创新首先推动了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产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剧了新旧产业市场竞争,之后重新形成产业系统。[21]Lahorgue和Cunha(2004)以巴西一家技术公司的经济项目为例,对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中引入创新进行了研究。他们总结出在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在经济范围内发生,并建立一个强大而可持续的工业基础,将呼吁制定政策,以促进传统的转型,而且强调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政府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必要性。[22]Mansury和Love也是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研究创新对美国商业服务公司绩效的影响,把创新水平分为市场创新和企业创新,认为创新的增长效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创新过程中创新者所保持的外部联系,外部联系对创新者的公司绩效有着压倒性的积极影响,不管创新是作为一个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变量,不管考虑到的创新水平如何。服务创新的存在及其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的积极影响,但对生产率影响甚小。[23]Evangelista和Vezzani基于意大利社会创新调查提供的企业面板数据,来研究技术和组织创新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探究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包括创新的组织维度,均为宏观经济领域的创新组合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图景。[24]在公司结合技术和非技术创新的方式的基础上,已经确定了四种不同的创新模式:产品导向、组织创新、工艺导向和复合创新。这些不同的创新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体现,但影响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复合创新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相较于组织创新更大。
2.国内研究综述
本书是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的调研数据建立模型的,以此来论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对于国内学者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研究内容的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本书梳理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支撑体系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力求对国内学者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归类细分,探寻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期于为本书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提供佐证。
(1)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内在机制的研究。
内在机制即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即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对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有些学者专注于分阶段讨论。创新驱动阶段可以分为前端驱动阶段、中端驱动阶段和后端驱动阶段。[25]前端驱动阶段又被称为首段驱动过程,主要是由各个行为主体,即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等进行知识的吸收融合、创造更新,也即需要从外生转化为内生,从外部获得新的知识、技术,进行吸收整合,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东西,实现最基础的原始创新。中端驱动阶段则需完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知识、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知识孵化孕育的过程,是把研究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实现预期效用的最大化,实现转化成果的最优化。后端驱动阶段也被称为末段驱动阶段,此阶段直接面向市场,需要完成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且需要完成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还需实现流程创新和营销渠道的创新。[26]
有些学者则专注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进行讨论。周及真以企业创新行为为主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剖析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层嵌入模式”:宏观嵌入——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障支撑作用,中观嵌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合作作用,微观嵌入——企业家才能与意识的引导作用。[27]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既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文件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又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机构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更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驱动,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因素。刘宇从微观层面对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进行研究,提出汽车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模型。通过对江西汽车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他认为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的主要能力,正向影响企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量的提升。[28]
还有些学者则在探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时引入了市场和社会等因素。华克思在分析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时总结了市场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以及优化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整合价值链三条实现路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市场所不能弥补的不足则由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29]张卫从熊彼特创新视角下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维创新方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原料创新。[30]周建华则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经济机制涉及本土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社会机制则涉及社会资本的诱发锁定效应和社会网络的嵌入影响。[31]
第二,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的专家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部分学者对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层次讨论,把影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细化分类,以期阐述得更加透彻清晰。黄雁雁通过AHP机制进行构建模型分析,总结出一级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和产业政策环境,二级影响因素中R&D经费投入、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源管理五个方面比较重要。[32]王小雨认为外部因素包括技术驱动、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内部因素则包括利润驱动和企业家创新意识驱动。[33]与其不同的是,李海超等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5个行业的高科技产业原始创新驱动因素模型,认为外部因素除政府外,还有科研驱动因素和金融驱动因素;内部因素除企业家因素外,还有技术因素和资金因素的驱动。其中两大驱动源是人才驱动和金融驱动,内外部因素围绕这两大驱动源完成创新驱动产业发展。[34]
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于外在的交流和环境等对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从消费者、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多层次信息消费方面分析,信息能力也是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35]张其仔从比较优势演化层面研究产业转型升级,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更加具有预见性,得出结论: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分岔,产业结构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另一重要因素。[36]马胜利则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又可以分为专业化溢出和多样化溢出,知识溢出影响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区域范围、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不一致,知识溢出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又有所不同。[37]刘晓露、裴少峰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发现投资和政府规模等因素仍主导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38]王新红、李世婷从创新驱动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升级能力的物质保障是基础环境,关键要素是科技创新,基础要素是产业结构,支撑是效益状况。[39]
(2)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一般采取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40]张群等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测量分析,设立了主体要素、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三个评价指标。[41]余利丰、肖六亿在定量分析框架下,选择了六个关于创新驱动的一级评价指标:资金投入、人员结构、传统产业装备水平、信息化程度、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效果和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42]倪明选择了跟随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方面,应用EAHP方法求解模型,指出对于不同样本,可能关键指标不一致。[43]运用粗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从知识创造能力、区域创新环境、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五方面选取。[44]基于因子分析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测评指标也可分为创新投入类、创新产出类、自主创新活动类和创新资源环境类。[45]基于主基底变量筛选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可分为科技资源、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开发环境、基础设施七类。[46]在研究连云港产业转型升级时,遵循系统性、针对性和3R原则,陈国华和郭燕总结了产业创造力、创新力和发展力三个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评价指标。[47]
(3)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
第一,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集中于制度体系、金融体系和政策体系。其中对于金融体系的研究,国内学者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类是无条件地相信金融体系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促进作用,另一类则分情况讨论了金融体系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中在第一类的研究中,政府、市场、银行和网络的共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胡永健、周寄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政府资助的创新基金直接促进了创新驱动产业的发展。[48]张玉明、梁益琳依据企业层面调研数据,建立多元资金支持模型,总结出除金融支持体系外,还有政府和企业的投入都对创新驱动有重要影响。[49]张宏彦认为金融支持政策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主体,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除风险投资和信贷外,还需要依靠资本市场和信用担保。[50]基于Bootstrap方法的实证分析,徐玉莲、王宏起总结了另一重要因素——财政科技投入,实际上就是政府资助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1]陈伟总结出以政府为引导,以银行为主导,且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一套市场化金融体系。[52]张岭、张胜认为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种子期时,产业发展多依靠天使投资和政府方面的资助;初创期依靠风险投资;成长期依靠私募投资;成熟期则依靠银行信贷。[53]在基于产业结构差异,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祝佳认为应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推动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54]邰传林、王丽萍认为金融体系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55]
关于另一类的研究,叶子荣、贾宪洲就带着金融体系是否促进了自主创新的疑问,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金融体系对于技术模仿有显著影响,但对于技术创新则无显著影响。[56]
第二,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进行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注重研究技术创新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李海超等认为创新实现路径可以分为自主技术创新路径、模仿技术创新路径、合作技术创新路径。[57]刘良灿、张同建总结自主技术创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二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指对创新的技术、内容和成果等汇聚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引进吸收再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是指引进国外先进的创新技术和知识,然后在自己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新的东西。[58]程强、武笛提出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通过产业创新培育更多的新兴业态,三是通过合作创新延长传统产业链,四是通过空间创新形成特色产业园区。他们主要是讨论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从各个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59]
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实现路径的过程中更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实现途径。[60]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起合作创新,在共同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以前也有类似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但那只是项目合作,项目一旦结束,双方合作也将终止。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合作,更不是三种机构的简单融合,需要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分享知识与技术,交流合作实现创新。知识和信息都有个创造、扩散、整合、共享的阶段,[61]经由这个阶段的传播学习,实现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是千变万化、数不胜数,如何分辨信息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吸收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便是一种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知识创造与扩散的责任,企业则承担知识吸收与技术创新的责任,生产型服务机构负责知识的整合,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即政府,则承担知识引导的重要责任。[62]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对三方机构的协调,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营造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洪银兴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方面还提到加大创新投入、制度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三个重要方式。[63]我国目前在研发费用这部分虽然相较于过去来说投入很大,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要高于对物质资源的投入;制度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则都涉及市场和政府两个重要主体,健全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3.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不管是对于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对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中,都提到了外部联系或者说外部合作交流在这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部联系固然重要,但是有些学者可能过于夸大了外部交流的作用,甚至认为在对创新的影响方面,外部联系的作用大于内部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可能失之偏颇。不管是区域创新的实现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最基本的都应该是从企业或者说公司的内部进行,这就涉及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家首先有创新的想法和能力,才能进一步激发整个企业的创新发展,进而才能通过外部的交流联系与合作推进整个行业、整个区域的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书在第一章的理论,即三螺旋创新机构中就强调了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第五章在研究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时,提到一个因素,即企业因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而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内学者对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不管是内在机理、影响因素,还是支撑体系、发展路径,都习惯于从市场与政府两方面或者产学研三方机构协同创新入手讨论,有些趋同以及类化,只是在这样的大方向下稍微进行不同的分类研究,没有更加新颖的角度。除此之外,国内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颇少,没有针对性,大都是以总体的趋势结构进行讨论,甚少有专门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研究,这是国内学者稍有欠缺之处。本书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实证,刚好弥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足,通过以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调研的数据为依据,以广东、广西沿经济带城市的发展转变为证,进一步论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影响因素和路径等,以便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