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方法出发,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吸取营养,将创新理论纳入经济学分析范畴,成功开创了创新经济学。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源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

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大多是后人通过其著作整合表达出来的。然而,仔细研究马克思的论著可以发现,尽管马克思并未明确使用“创新”一词,但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及《资本论》中,在“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和“技术变革”等术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

熊彼特在谈及其创新理论时曾说,他的创新思想源于马克思。[1]经济学家保罗·思威齐也看到了熊彼特理论与马克思理论的关系,他指出:“熊彼特的理论在某些地方酷似马克思的理论。创新过程的断续现象是经济周期的基础,这一关于创新和经济周期的概述,熊彼特和马克思都看到生产方法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2]

1.马克思关于新机器使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新机器的使用是为了“缩短工人为生产其工资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以便占有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4]。新机器的使用可以视为一次技术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通过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指出创新的推动力主要在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他们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榨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当只有单个或者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机器时,“采用新机器的工厂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缩短了……使暂时还受旧生产方式支配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5]这时候,率先进行创新的资本家占有超额利润。当整个社会采用这种新技术的时候,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此时,由于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不变,个别资本家将继续寻找并采用更新的生产技术以保持超额利润。由此,整个社会会呈现螺旋递进式的发展。

2.马克思关于技术变革社会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确立中强调技术变革的巨大作用。他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6]生产技术的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

3.熊彼特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吸收

马克思关于新机器使用及技术变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用的思想,即“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的过程”[8],被熊彼特用技术创新过程重新进行表述。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变革推动社会进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熊彼特在此后的评价中说道:“谁都没有能看到这样明显而且很久以前马克思就曾强调过的一个事实——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毁灭老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9]正是马克思关于创新对社会变化过程影响的思想,催生了熊彼特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1.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一词引入经济学,提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并且把该生产函数引进生产体系之中。在该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五种具体情形[10]:使用新产品,这种产品首次出现在市场上;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探索并进入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无论这种供应来源过去是否存在;实现新的工业组织,也就是说促成垄断或者打破垄断。这五种创新可依次归纳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其中,前两者属于技术创新,后三者则为非技术创新。

2.企业家的作用

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尤其强调企业家的作用。根据熊彼特的观点,经济增长的首要要素是非经济的,他将工业化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增长归因于企业家的活动。在他看来,企业家并不仅仅是经营者或管理者,企业家具有独特性,生来就是风险承担者,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他认为,将创新引入生产活动,是企业家唯一的职能。

熊彼特指出,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源自资本的逐利性。在他的分析中,创新并不是技术范畴而是经济范畴。由于社会存在某种潜在利益,企业家为了获得这种潜在利益,就会引入资本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以获得该利益。当然,熊彼特并未因此而忽略其他层面的因素,他认为推动企业家进行创新除了追求潜在利益外,还有从精神上得到的满足,即从施展自我的才华与从事情的成功中获得欢乐,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创新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11]

3.大企业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12],创新产品能不能出现以及是否能用于商业,都带有不确定性,而大企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是承受风险的先决条件。他指出,技术创新通常来自大企业内部,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超额利润,占有新的市场形成垄断,有利可图会使模仿者学习该技术从而削弱垄断,然后大企业又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

4.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熊彼特指出,创新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出现的主要因素。一个或几个企业家通过创新获得社会潜在利益,其余企业家看到有利可图,通过模仿获取潜在利益,于是创新的扩散引起经济的繁荣。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瓜分潜在利益,潜在利益最终会消失,社会经济便会进入萧条阶段,大量的投资造成投资过剩,资源过度浪费,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于是社会经济出现停滞,直到下一次创新的出现带动新的社会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衰退、复苏、萧条、停滞的经济周期过程。[13]

5.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自发的,根本原因来自利益的驱使。然而,这种来自微观主体的创新结果,却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他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过程,属于发展的范畴,最初的创新可能是小步骤,然后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实现从旧组合到新组合的转变,创新由此从发展走向成熟,继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循环性。他将创新的行为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另一类是积累性的创新过程。所谓创造性破坏是说资本主义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完成新生产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