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袁绍问道

荀彧、荀攸和贾诩成为曹操麾下的三大谋士,绝非偶然。

后世因为他们在三国乱世中的表现,将他们的功业看作理所当然,其实是大错特错。

如果不是乱世,他们都不可能成功。

荀彧的软肋是其母,与阉竖的瓜葛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只有何颙看重他,称其为王佐。尽管如此,他出仕也很迟,直到二十七岁,才举孝廉为守宫令。

荀攸的软肋是身后没有家族资源。

他的父亲早死,疼爱他的祖父也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死了。没有家族的资源,他三十三岁才出仕,成为黄门侍郎。

看看袁绍、曹操,都是二十岁就做官,起点就是县令、县长一级,这才是豪门标配。

从二荀的经历和出仕时间来看,都与何颙有关。

没有何颙,他们连这样的起点都不会有。

如果不是董卓之乱,他们终其一生,估计也就是个太守。

贾诩就更惨了,一个西凉人。举孝廉为郎,在洛阳混了十几年,还是没出路,灰溜溜的回了凉州。

他跟着董卓再次进入洛阳的时候,已经四十多了。

这三人都是天纵之才,但东汉末年的政治环境注定了他们不会有出路。就算袁绍顺利继位,招揽天下英豪,注重出身和名声的新朝也不会有他们的位置。

眼下二荀因为唐平才提前出现在洛阳,但乱世还没到,他们多多少少还有点不切实际的期望。

尤其是荀彧。

让袁绍充分表演,让荀彧、荀攸以及曹操提前看清袁绍的真面目,尽快放弃幻想,站到正确的一边来,是唐平努力的方向。

他清楚,自己是个普通人,只是有外挂而已。坐而论道,甚至是搞技术研发,他可能还有点优势。真让他实战理政,他是不行的,在荀彧、荀攸这样的人面前一个回合都走下不来。

把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为此,海船技术算什么,几篇拳论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有必要,唐平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来换取这些新生代的觉醒。

只要这些人觉醒了,然后带着数以千万计的中下层去革命,建立一个对中下层更友好的政权,而不是进一步固化世家大族的利益,唐平就算身殒道消,也能含笑九泉。

见唐平答应得爽快,也不像开玩笑,荀彧、荀攸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不禁心生疑惑。

“为什么?”荀彧忍不住问道。

“因为海船不管在谁的手上,只要他们有心为善,就能发挥作用。在天子手上,可以让董侯出海建国,或者送贫民出海拓荒。在袁本初手上一样如此,只要他愿意。”

唐平喝了一口茶,又道:“我想,何伯求如此提议,也作如是想。”

荀彧点头。“正如唐君所料,何君冒昧提议,就是想让海船早一日问世,好从交州运米,来解洛阳之急。哪怕海船不到洛阳,只能到青州、徐州,也能缓解不少问题。”

唐平笑了。“这就不对了么?我和何君虽然有很多意见相左,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荀攸轻哼一声。“只怕袁本初不肯,师傅的一片善意要付诸东流。”

荀彧欲言又止。

唐平看在眼里,心知肚明,笑道:“总要试试才知道。”

荀攸很勉强地点了点头。

半天之后,门外忽然喧哗起来,人喊马嘶。过了一会儿,史道人满脸笑容地引着袁绍走了进来,一边走一边大声说道:“小子,有贵客到了,还不出来迎接,更待何时?”

荀彧、荀攸站在阶下,躬身相迎。

唐平从房里走了出来,站在廊下,卞氏、郭武一左一右,站在他的身后。

“不知袁君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死罪,死罪。”唐平嘴上说得客气,身体却很傲慢,只是拱了拱手,连腰都没弯,更没有下台阶的意思。

按理说,对袁绍这样的贵客,降阶相迎是最起码的礼节,到大门外迎接才显得尊重。

但唐平的人设是世外高人,不能那么做。

不仅不能太客气,还要摆出一副我不鸟你,是你来求我的姿态才行。

也只有如此,袁绍视贤下士的名声才会更响,否则以他的身份,何必亲自登门。

逢场作戏,各取所需。

袁绍加快脚步,走了过来,在台阶下站定,拱手施礼。“久闻道长道法精深,一直未能亲聆。今日有幸,还望道长不弃,稍加点拨。”

两人客气了几句,唐平侧身,请袁绍上堂,分宾主落座。

卞氏和郭武在唐平身后就座,史道人单列一席,何颙、郭图则在袁绍身后就坐。

“这是我的道侣,琅邪人卞氏。这是我的侍从,广陵人郭武。”唐平先介绍了身后的两人,随即又指了指廊下的荀攸。“这是我的弟子,颍川人荀攸,袁君或许是认识的。”

袁绍愣了一下,转头看向何颙。“荀攸?”

何颙点了点头,却没说什么。

“公达,还不来与袁君上茶见礼?”唐平轻喝一声。

荀攸心领神会,端着准备好的茶水,来到袁绍面前,一边摆茶水,一边行礼。“颍川后进荀攸,见过袁君。”

袁绍微微欠身还礼。“早知公达之名,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

“机缘凑巧,偷听了何君与从叔祖论道,提及师傅之名,就私自跑了来,拜在师傅门下。”

“自己来的?”

“正是。”

袁绍笑了,端起茶杯,没有再说什么。

郭图却说道:“你可比道长年长一些,怎么拜他为师?”

“达者为先,不必年长。”荀攸再拜,又为其他人奉茶。

郭图笑笑,也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就算袁绍心里有疑惑,也不会再怪到何颙身上。

至少不能摆在脸上,或者拿这个当理由。

袁绍喝了一口茶,眉头轻皱。“道长这茶,可有些苦涩。”

唐平淡淡地说道:“人间之苦,甚于此茶,袁君不是一样甘之如饴。”

袁绍眼神微闪。“不知道长所指何事?”

“世间之苦,莫如负重。世间之重,莫如天下。袁君四世三公,本可以安卧至公卿,却不甘寂寞,以天下为己任,欲救苍生于倒悬。昼理政务,夜接密友,负重而行,难道不觉得累吗?”

此言一出,史道人、何颙等人就变了脸色,纷纷低头不语。

袁绍眼神微变,有如利剑一般,看向唐平。

唐平早有准备,似笑非笑,迎着袁绍的目光,寸步不让。

一见面就如此尖锐,自然是要掀开窗帘说亮话。

你的心思我都懂,就别装了。既然要谈,就谈点实在的,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过了片刻,袁绍又挤出一丝笑容。“的确很累,正想请教道长,我该如何做,才能无愧此生。”

“说起来也简单。老子有言,虚其心,实其腹,仅此而已。”

袁绍再次拱手。“还请道长指点。”

唐平垂下了眼皮,一字一句地说道:“让百姓吃饱,天下自然无事。”

袁绍作恍然状,点头表示赞同,又与史道人说道:“唐君虽年轻,却有见识,一语中的。”转头又对何颙说道:“今日不虚此行,我应该听你的,早点来。”

史道人抚着花白的胡须,跟着点头。

何颙说道:“只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正是。”袁绍接过话题,又看向唐平。“敢问道长,如何才能让百姓吃饱?这可是眼下最大的困难。这几年天灾频频,粮食歉收,流民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上自朝廷,下至百姓,都为此事发愁。若道长有妙计解忧,则天下幸甚。”

唐平笑了。“我的确有些办法,可以助袁君一臂之力。可是在此之前,我想先问袁君一个问题。”

何颙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悄悄转头,看向廊下的荀彧、荀攸。

他有点摸不清唐平的路数。

按理说,唐平已经知道袁绍来意,寒暄几句,说几篇道法,就可以切入主题了。可是现在看唐平这意思,他似乎并不想只是寒暄,而是真想和袁绍讨论一下朝政。

这当然是好事,但以他对唐平的了解,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荀彧、荀攸也不清楚唐平想说什么,只能表示无奈。

袁绍脸上挂着从容的笑容,躬身道:“请道长直言。”

“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袁君以为,如今的问题是寡,还是不均?”不等袁绍作答,唐平又道:“若只是寡,我可能还有办法。若是不均,那我就无能为力了。”

袁绍略作思索,随即说道:“既有寡,亦有不均。”

“袁君执政,又当如何解决不均?”

袁绍一下子愣住了,暗叫不妙。

何颙也恍然大悟,知道唐平想说什么了。只是现在再说什么都迟了,话已经出了口,收不回去。

荀彧、荀攸互相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

他们明白了唐平的用意,也想听听袁绍的回答。

天下之疾在兼并,抑制豪强是从汉光武帝以来的国策,但收效甚微。世家、豪强不仅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更加强大,袁绍本人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子弟。

他会抑制豪强吗?

如果不是,他打算如何解决不均的问题?

如果是,那他就要与豪强为敌,现在跟随他的世家、豪强转眼就会成为他的敌人。

袁绍的鬓角出现了汗珠,脸上的笑容也渐渐挂不住。

郭图突然笑了一声。“道长,你这可是第二个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困扰了几代名臣贤臣,眼下也没有答案。如何解决,还要集众人之智。若道长有良策,不妨说来听听。”

唐平看了郭图一眼,也笑了。“我刚才就说了,我有办法解决寡,没有办法解决不均。”

他问出那个问题,就已经达到了目的,袁绍答与不答,并不重要。

袁绍如释重负,接过话题。“那就先请道长说说解决寡的办法吧。”

唐平点点头,指了指荀彧。“那天在邙山,我曾与文若论及此事。要解决寡的问题,无非两个办法。一是拓边开荒,取得更多的土地;一是提高亩产,让同样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拓边开荒的事暂时不说,增产的事却可以议一议。文若,你这几天可有进展?”

荀彧连忙应了一声。“那天听了道长的高论后,我在宫里查了一些农书,略有心得。要想高产,无非择选良种,精耕细作,不失农时……”

荀彧将这几天读书的结果简单报告了一番。

袁绍听得连连点头,颇感意外。

何颙也有些惊讶,没想到荀彧会将精力用在农学这样的事上。

可是一想唐平一贯的思路就是用具体的道术解决问题,又觉得释然了。

荀彧经常和唐平往来,自然会受他的影响,要用增产的方式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就和从交州运米一样,虽然不能治本,可若是有所得,也是不错的。

郭图抚须而笑,高深莫测。

等荀彧说完,唐平接过话题。“袁君,你看,文若查了几天书就有了头绪,比那些种地的农夫效率高多了。若是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如文若这般注重实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整天为章句争辩不休,又或者横议朝政,空谈道德,是不是会好得多?”

袁绍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不得不说,唐平这个建议是真的挠到了他的痒处。

别看他平时与党人走得近,还喜欢利用太学生来影响朝政,但他对太学生议政并不看好,尤其是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太学生们攻击的对象时,他就要疯。

让他们去种地,显然要比议政好。

虽然这个想法一听就不靠谱,却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

喜欢兼并的豪强,和喜欢议政的太学生,都是他现在依靠的势力,将来却要面对的问题。

眼下还没到那一步,却不妨提前准备。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

一时间,袁绍对唐平多了几分好感,觉得或许可用。

至少没必要搞成敌人。

唐平趁热打铁,历数这几百年来的技术进步对形势的影响,并由此推论,要解决问题,就要让更多的读书人去研究农家、工学等实学,而不是皓首穷经,埋头章句。

儒门的五经不是不能读,是不能所有人都去读。

天下土地有限,粮食的产量也有限,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官职有限,不可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不解决这个问题,不管你是火德的汉朝,还是土德的新朝,都不可能真正的太平。

根本问题,还是那句话,要让百姓吃饱饭。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