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诱敌深入
- 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 追梦千里之外
- 2144字
- 2025-04-19 16:08:48
洪承畴在调兵遣将,刘秀当然也在努力,这次他打算一战定江南,至少也要拿下应天府。
清军这次主力全在对面,为了防止清军在应天府守城,刘秀搞了一个大战略,动员了江南的所有主力军,十面埋伏清军,来个前后夹击。
要想全歼清军,自然要把清军带到应天府的外围,刘秀自然不进反退,带着三个主力师大踏步的后退。
北固山的东面,镇江城的西边,也就是出发的位置,这里就是刘秀预设的决战位置。
在这,李八可是防守了快一年了,刘秀有防御工事,地理位置还熟悉,最主要的清军没法全部展开,只能采取添油战术,于是地利有了。
清军本来准备守一波,没想到刘秀军撤了,洪承畴开始的时候没有动,他担心有埋伏。
这里属于应天府的地盘,如果双方就在这战斗,这不是属于刘秀统治的区域,而是属于绿营的根据地,洪承畴不担心,但是如果再进一步,那就是镇江的地盘。
不管洪承畴还是绿营,他们都没有打过北固山,李八一直守得很坚决,自然都不熟悉战场。
之前的战争,还是刘秀进攻,不过没有攻城,还可以视为小摩擦,毕竟绿营眼里,这种摩擦,数不胜数。
一般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摩擦结束,双方打一打嘴仗,也就翻过去了,甚至有可能下一场大战的时候,双方还会谈判。
然而,绿营想见好就收,八旗贵族不想停,他们的胃口很大,看到了继续削弱镇江明军的希望。
因而在洪承畴犹豫的时候,鞑子骑兵不满意,没有同意回城,立刻要求继续出发。
鞑子的小心思,当然绿营明白,可是这属于督战队,他们不得不听,于是让这场战争的局势,开始向有利于刘秀的一面转变。
在鞑子看来,刘秀军包围应天府,本来就是属于让自己颜面无光的事情,也不想让人提及。
打败镇江军还不够,鞑子要完全彻底胜利,也是宣示自身的力量,让反清力量知道自己依旧强大,不会因为之前的被围而小看自己。
即便这样刘秀退了,说出去的话,明军也没有失败,所以清军还是要进攻,要彻底打垮刘秀,想要告诉现在有其他的反清力量,清军还是独一档的,能够威慑江南。
鞑子的表现与心思,绿营上下都明白,没有办法,洪承畴只能继续进攻,他想的比较简单,想要教训一下刘秀,让镇江军依旧承认绿营的实力强大。
同时,刘秀此时也关注鞑子,有了傅青书和张存仁的失败,他很清楚鞑子骑兵,现在有实力和自己对抗,但并不意味着他承认江南清军的强大。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态,也是因为刘秀有信心取得决战胜利,一是设伏,二是以逸待劳,三是以众打少。
此时,在鞑子骑兵的督战下,洪承畴的心思一分为二,一方面绿营并不积极,他们只是想教训镇江军,一方面是关注鞑子的要求。
而后者是他关注的重点,鞑子骑兵的意思,就是要从战争中获得了好处,这次出兵,不但要打败刘秀军,还要有所得。
相比于刘秀军围城应天府时,绿营人心浮动,鞑子骑兵在,洪承畴的信心也有了,选择继续出战。
于是刘秀退了一天后,绿营在鞑子的监督下,便开始整军继续追击。
而刘秀看到了洪承畴的行动,也开始进行准备,当然是让绿营能够看到,不然万一鱼儿不上钩怎么办。
此时,这场战争产生了转折,不再是绿营和刘秀军之间的角力,而是属于鞑子和反清力量之间的角力。
表面上,绿营不断猛攻刘秀的殿后的第三师,其实背后这也是后面有鞑子监督,不敢不全力。
鞑子的想法也很简单,他们是骑兵,想着从侧翼突袭,所以想绿营逼迫镇江军,尽快停下来决战。
如果刘秀军不断胜利,那么绿营很难说,有什么抵抗心思,刘秀看到了鞑子,确实行动起来了,当然更是边战边退。
尽管刘秀仍旧抱着诱敌深入的心思,但是绿营的实力较弱,毕竟有了上一次救援杭州的教训,很难再一次踩坑。
鞑子看出来了,绿营确实不行,于是越过绿营出兵,刘秀一看鱼儿上钩,当然四散奔逃,李八当然听话,跑的更快了,追逐正式开始。
刘秀突然撤的这么快,洪承畴有了救援杭州的教训,自然不可能放弃鞑子骑兵,而是选择劝鞑子,希望放弃攻打镇江军。
鞑子将军不同意,他不认可这是刘秀的诱敌深入,他很骄傲,认为八旗满万不可敌,即使有埋伏,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刘秀这一套的策略,八旗贵族也看过三国演义,以为都懂了,以往的胜利,他在心态上产生蔑视明军的想法,觉得也就只有三板斧。
而且双方交战,鞑子骑兵连战连胜,在军势以及信心上,必然是属于攀升到了顶点,再加上原本就在军力上占优,这样的军队,面对任何镇江军,自然是可以战而胜之。
如果刘秀能够堂堂正正的击败鞑子骑兵,自然不需要一系列的计谋与设计,恰恰是因为难以取得胜利,才不得不施展计谋。
双军交战,刘秀军继续败退,这让洪承畴也糊涂了,不认为是自己不如刘秀,不是鞑子骑兵不如。
刘秀“连战连败”,借此施展“减灶计”,通过减少行军中的“用灶”来暗示洪承畴,影响清军对刘秀军兵力的判断。
如果双方对阵,一方败退,另一方追击,如果败退的军队有四万人,那么追击的人会安排至少三万,并且慎重出击。
现在败退的军队有三万人,那么洪承畴追击的人,也会安排两万人,出击前还会做好安排。
如果判断刘秀的军队只有一万人,那么追击的人,很可能就是鞑子骑兵大胆追击了。
刘秀的“减灶计”一方面是迷惑洪承畴,让对方无法判断自身军队的数量,另一方面则是让鞑子大胆追击。
如果刘秀没有安排溃散逃亡,仅仅依靠“用灶”痕迹,很难让洪承畴相信人员减少,只有四散的小股部队,才能让清军相信。
同样,鞑子想要抓住刘秀主力的心态,让骑兵不断地追击,甚至是不顾一切的追击,这才是真正的诱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