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觉得“活到老,学到老”是个梦,然非也,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吗?即便是此刻看着这篇傻文的你,也已经学了54个字的内容,不是吗?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习必须是后半段习得,而不能是前半段的学着?Anyway,那就让我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又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趴在奶奶的缝纫机上,睡得正香。也只有在阳光的加持下才能展现出一丝与我名字后半段相期待的美丽。爷爷的鸟叫了,这声音直贯穿全身,我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我努力睁开眼睛看着这空空如也的暑假作业,一不小心还把刚用2B铅笔写的姓名直接拓印在了我的小手臂上。“哎”,我擦去模糊的姓名又重新写了一遍,翻开数学暑假册,自上而下看完一页纸,两手托着脑门子,唯独下不去笔。只听得又是一声叹息,“哎”,转眼已是暑假末期,这小小的年纪已然懂得了忧愁为何物。不知不觉中困意再次袭来,我好像又睡着了。就这样我醒醒睡睡,一晃就夜深了。家里也热闹了起来,爷爷和父亲都下班回来了,奶奶也张罗我吃饭了。只见我随意扒拉两口,小手一挥潇洒地说道:“我去写作业了。”便头也不回地进屋了。身后是我爹惊讶的目光,而奶奶则吃着饭,不紧不慢地接话道:“让她去,都睡了一下午了。马上要开学了,肯定作业没做完。”“哎”,谁说不是呢,这暑假本也太难了,这是两年级的复习内容吗?看着倒像是为新开学三年级准备的预习册。于是我开启了挑灯夜读,每年暑假都是在开学前两周疯狂补作业,且从来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大智慧。真佩服古人的自残式学习,头悬梁,锥刺股。而我呢,口水直流三千尺,思绪早飞千里外。好在小学的5年,年少轻狂不记事,学的快忘得也快,倒也过得痛快。
真正让我体会到学业繁重的,得从初中开始。上海和其他地区略显不同,六年级算是预备班,划归入初中,所以初中是四年制。相比于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就亲切了许多,但凡成绩不佳,老师就会沪语表达精髓。也不知为何,除了体育课,其他科目全是女老师,但凡发起脾气来,总能叨叨个没完。那时候的我,爱理科,倒不是因为成绩好,相比于文科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还是理科总能梳理出点逻辑。上初中的时候,虽然已是独立书桌,但我们还是保留了相互督促,共同成长的原则。一男一女拼桌坐,每周横向换座位。只有期中期末大考的时候,这个单人课桌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记得每次课堂默写都要把书包放在中间隔着,这一隔倒是隔出了不同的场景,在这看似安静如鸡的教室,有人奋笔疾书,有人抓耳挠腮,有人左顾右盼。那时候的我们大多不如现在洒脱,放弃这种事向来是不存在的。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和加菲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是一直在学着,她是一下就是习得。明明都不爱上体育课,经常逃课回教室写作业的我们,成绩却大相径庭。每次的期末考试总是在第一考场的她,而我却常年混迹于第四考场(每次大考的座位是按照前一次大考的年级排名排的,一共5个考场)。但她从不嫌弃,而我也不曾介意。我们还是会比拼完成作业的速度,做完对对答案,那时候的我们最爱煲电话粥,作业不会电话问。记得最清楚的数学符号怕就是同班同学的家庭电话了。还记得那时流行封面精美的小说书,不太重要的课,女生们大多爱偷摸翻看言情小说。而我总是转着笔看向窗外,看书这事我总提不起兴趣,实在不明白这密密麻麻的字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直到中考的来临,让整间教室的气氛骤得紧张了起来。为了激活整个班级的学习斗志,老师把我们按照6人一桌坐,成绩以组为单位,所有成绩拔尖的同学就好像炽手的明星散落在各个组之间。不得不说,这确实拉近了差生和优等生的距离,但只是位置距离。而我们也当真努力了起来,那大概是我整个初中时期习的内容最多的一年。在那个炎热又安静的午后,我们在陌生的教室中完成了最后一场考试。只听得铃声响起,哗啦啦的收卷声。那时阳光犹在,我们走出校外,奔向父母。随着中考的落幕,这四年的学习生涯也尘埃落定了。一个月后是揭晓答案的时刻,不出意外的加菲上了市重点,而我也勉强搭上了区重点的末班车。自那之后我们便嫌少联系,各自认识了新伙伴,投身于新一轮的学习战斗中。
其实我一直好奇于为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不是十年,十全十美岂不美哉?还是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只是天气微凉,秋风袭来,我们手持蒲扇列对于操场后排外围,前排则挤着一批不知道哪里来的领导班子。只听得音乐声响起,我们一股脑涌入操场中,开启了看似宏伟的扇子舞表演。自打入校起,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一场歌舞会,说是为了升入市重点的铺垫,只可惜3年过去了,去往市重点的路好像还没铺完。经过中考的磨砺,高中的我们突然都懂事了起来。学习不再靠督促,好像下课完成作业早已成为我们的义务,是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那时的我们大多不胖,一心学习这事就能弄得你心力交瘁,学习的重要性已然达到人生巅峰。那时候父母大多不会要求你孝顺,巴不得你十指不沾阳春水,洗碗,打扫卫生,这事向来不存在。就在我对学习这事烦躁又毫无进展的时候,宝妮出现了,就坐我后排。可能是受到入学一周军训的影响,当时的作业按排收取,每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自主把作业交到第一排同学手中,也就是我。相比于其他同学,宝妮每天上学第一件事便是查缺补漏。只见她步入教室,翻开作业本,用她那纤细雪白的手指,对准我的后背就是一阵精准输出,九阴白骨爪便怕也就是如此了(好在那时候我是圆胖的)。然后,我便按照她的指示找到对应的科目作业本,光明正大地递送给她,她倒也从不在意是谁的本子,只要空白处填上字,对错从不在她的考虑内。返还的时候倒温柔了许多,大多是拿起被抄和她自己的本子,朝我的后背拍打一下。说也奇怪,她从不会为了抄作业提早上学,但也总在班主任进教室之前完成任务。虽然我们俩成绩相似,但她英语突出,而我倒是差的均衡,所有的文科都是短板,对文字仍旧提不起兴趣。于是她高三选了历史,而我选了化学,巧的是我们俩教室还是门对门,但凡两个教室都开着门上课,没事还能对视一眼。只见她单手支着脑门子看向黑板,冷不丁还打个哈欠,我的困意也不免袭来。那时候的学习是紧张又困顿的,明天两条加浓雀巢2+1速溶咖啡,下课了就第一时间补觉,晚上熬战到11,12点已是常态。虽然辛苦,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天天都在倒计时。就这样忙呀忙,转眼又到了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只听得铃声响起,我们放下2B考试用铅笔,收走了那一张张的答题卡。这次我们走向校门口,有人微笑,有人哭泣,不管结果如何。这十二年的学习生涯,在那一刻尘埃落定。她如愿进入了英语专业,而我则进了个名字又长又不好记的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那之后我们一边保持着联系,一边各自探索着新的校园生活。
相比于前十二年的学习生涯,大学就是自由学习的天堂,老师不再记得你的名字,衡量习得成果的唯一方式就是年底的考试。过程变得不再重要,结果才是王道。还是这阳光正好的午后,只听得一声门铃,打破了家里原有的和谐,一纸成绩单赫然在目。所有成绩都将将及格,唯有英语还算得过去,这也是我有生以来让第一次文科占据了成绩的主导优势。以前最注重我成绩的奶奶,淡然地搂了一眼,看到没有挂科,便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反倒是从小心疼我的爷爷对我的成绩勃然大怒,特别是只有60分的工程图学,仿佛玷污了他作为一名专业的老职业技师的名誉。自打那之后,我总觉得爷爷的眼神里带有一丝鄙视。不知是不是自尊心作祟,开学后我对学习显然上心了许多,上课记笔记,向同学请教问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显然是比上一年好多了。只可惜是自那之后我就没再收到过那一纸成绩单,我也再没机会证明过我的清白。。。虽然我对学习的努力程度以线性方式稳步递增,但课程的难度和多元化却是以抛物线形式急剧飙升,角度几近90度。。。
还记得大二我们寒假金工实习,每个人都需要自制一把小榔头,而我因为尺寸量错,在上一道工序机器锯中,锯错了位置,于是我只得靠一身正气纯手工打磨这5mm的厚度,从那之后我可算明白了为什么手工品总是这么昂贵的原因。可见相互理解大多建立在共同经历上。大学的学习不再是上半身的运动,还得考虑全身的协调性。于是我又处在了一直在学着的状态,但就是习得不了,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好在我早早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我开始一头扎根英语,这个曾经最讨厌的学科成为了我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好在每次期末考试我总能以临时抱佛脚的形式蒙混过关,直到最后一年。依旧是阳光正好的午后,我们独自走进教室,这一次,老师的数量多过了学生。而这4年的学习内容也都浓缩在这一篇上万字的论文中。我们用最概括的方式,表达着这四年的种种,随着三位老师的一致颔首,我们毕业了。
广义上的标准化的学习生涯告一段落,开始了没有课堂和笔记,但也在持续吸收的学习生活—工作。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FOB,DDP,订舱,T/T。。。明明每天都在打交道,但每天都感觉在重新学习和定义,懂了又好像没懂,以至于我工作的前半年我一直处于这种朦胧的状态中。就在某个阴天的午后,我踏出餐厅的门口,只见对面的路口被阳光照耀的熠熠生辉。我昂首挺胸踏上这条阳光大道上,走着走着突然一切都清晰了,我拨开迷雾终于看清了外贸的模样。每天的工作重复却不单一,就这样我积累起了工作经验。但我始终对密密麻麻的字提不起兴趣,所以在SOP上和邮件内容吸收度上我总不比上雏菊。但凡邮件超过3行字,我就会仰天长啸一声后,摊坐在座椅上。转头看向雏菊一尘不变的坐姿,还是那么兢兢业业。我便会再扶起自己,眉头一紧咽下这苦涩的文字苦水。相比于工资,雏菊更像是我每天工作的源源动力。这期间还有另一个人的出现,她叫XS,是她彻底改观了我对密密麻麻字体的刻板印象。她话不多,人很瘦,坐在我的左后方,爱看书,总能认识些生僻的字。还记得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她披着披肩坐在窗口,低头看书的样子,温柔又有魅力。一股子羡慕和向往油然而生,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恰逢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上映,让我认识了东野圭吾,也自此打开了小说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我这后知后觉的人终于在那一刻,读懂了我曾经的初中同学们对小说的热爱,it’s never too late to know!
每个人的人生的尽头都是死亡,自出生起便是倒计时,但学习这事还在持续着,它没有特定的形式,它因每个人而不同,但它不该是人生的一切。不要悔恨当年没有好好学习的自己,正是过去的一切堆砌成了现在的我们。如果有机会回到过去,我会静静看着那个在课堂上望向窗外的我,期待着她成为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