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高杰北伐

所以对于郑王爷的新式陆军来说。

只要是舟船能至的地方那么郑军就具备极强的机动性。

毕竟以郑氏水师的水运能力来说莫说是铁甲、陌刀。

就算是万斤巨炮他们也具备投送能力!

可一旦失去了舟船支援那么自然不用多说郑王爷的新式陆军根本不具备多少机动性!

不过即便如此,郑氏由海转陆也必须要花费大批粮饷组建真正的陆军。

所以十镇兵马筛选完兵源后迅速在八闽各地由众将展开训练。

而作为新军的训练指导。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成为了郑将们的不二之选。

这两本凝聚了戚大帅毕生心血的练兵之书由郑王爷颁布严令。

强制所有郑将按照书中内容训练新军。

于是乎,八闽之地上五万新军有条不紊地出勤、训练。

按照戚继光的练兵之法日日训练。

而郑军在夜以继日的训练中也极大地强化了陆战能力。

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因为在这个时代想要训练出一支能战之师不难。

难的是如何获取足够的钱粮保障军队的训练!

只要钱粮给到位,就算不能获得真正的精锐也能拉出一支能打的军队!

而在明末但凡能练兵之人无不是能保障钱粮供应的。

戚继光最大的本事并不是著作了两本兵书。

而是他和光同尘,能在大明朝左右逢源,给戚家军提供足够的钱粮。

孙可望、吴三桂之流能练出足以和八旗兵一战的军队。

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孙可望大治云南,吴三桂获得辽饷。

只要能有银子砸想要军队能打那是翻手之事!

当然能打是能打,但能打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郑王爷虽然通过砸银子足以拉起一支有模有样的陆军。

可一支军队想要成为顶级精锐还是需要老兵压阵的。

郑王爷的便宜儿子就是吃了这个亏。

郑成功在东南整合郑氏,重新编练陆军。

郑军严格训练,钱粮不缺,然而一开始足粮足饷的郑军却连绿营都难以打赢。

其原因就是郑军中完全没有陆战老兵。

只能在战火的淬炼中一步一步的成长。

与之相反,孙可望进入云南后却由于手中有一批西营老兵。

他以这些老兵为骨干很快就拉起了二十万大军足以北伐西征和满清分庭抗礼。

而李定国更是兵出云南后两蹶名王,威震天下!

对比郑成功同时期在东南的表现。

老兵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好在郑王爷兵入长江除了金银外也是颇有收获的。

数千名陆战精锐被他从江南带回八闽打散编入了五万新军之中。

靠着这群老兵的压阵,可以想象的是当这批新军编练成功后。

郑军的陆战能力将产生质的飞跃!

在八闽的十镇新兵热火朝天的训练之时。

郑鸿逵、郑成功、洪旭等人也在镇江、崇明、舟山等地督促郑军和降将进行训练。

除了八闽的十镇外。

南京一镇、镇江四镇、松江八镇、崇明两镇、舟山两镇。

郑王爷还在江浙地区大练兵马,以郑将和降将为主将编练了十七镇兵马。

拢共算下来,郑王爷此时已经拥有战兵二十七镇共计十三万五千人。

水兵、辅兵、部众无算。

他以数十万之众虎踞东南,俨然成为了天下间足以问鼎中原的一大势力。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待他的二十七镇雄兵训练完成。

纵使在陆地上依旧不如多尔衮和李自成。

当郑王爷也足以坐拥东南,窥视神器了!

除了任用郑将、降将为主将编练二十七镇兵马外。

郑王爷又将自己的亲卫部队扩充。

统太郎的武士团被扩充到了一千人。

这些人披挂大铠,充当郑王爷的仪仗队。

当然郑王爷的大铠和小日子的大铠是不一样。

日本大名披挂的大铠含铁量不过十几斤。

虽然看起来拉风可是很多地方都是用竹子滥竽充数。

而郑王爷的大铠却是三十斤铁起步。

和国内的铁甲别无二致只不过造得比较拉风符合郑王爷的审美而已。

所以这样的一支仪仗队,郑王爷自然不介意牺牲一点实用性,增强逼格。

而武士团被扩充至一千人后。

新加入的人却不是纯正的倭寇而是从郑军中选取。

毕竟仪仗队能打是必须的,但忠心也是必要的。

用忠心之人担任卫队才是合理之举。

除了武士团外,马托斯的洋枪队也被扩充到了八百人。

燧发枪虽然工时和造价高。

但郑王爷让工匠们搓出八百杆却是不成问题。

除了两大亲卫部队外。

郑王爷又增设了一支亲卫部队——骁骑营!

这支部队对于郑军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因为这是郑军第一支成建制的部队。

郑王爷专门从郑军和降兵中挑选了一千名能够骑射者,将从江南带回来的三千匹战马交给他们。

组建了拥有一千名骑兵的骁骑营。

而骁骑营的主将则由刚刚归顺的马宝担任!

当获得这一重用后,马宝再次含泪跪在郑王爷的面前三跪九叩!

于是乎,这位骑兵神将一面全力训练骁骑营。

一面按照郑王爷的要求以骑兵训练铁人军!

只见安平之地上,甘辉和周全斌的铁人军日日布阵在平地上严阵以待。

而马宝的骁骑营则呼啸冲锋,来回不断。

不停地用战马冲向铁人军又拨马而回。

经过一轮轮的冲锋后,铁人军中但凡产生骚乱者尽数被处斩。

其余将士则在骑兵面前习以为常不再惧怕!

于是乎,在骑兵和步兵的对抗训练中。

铁人军和骁骑营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等到三个月的时间过去,这两支部队已经训练有成,初具战力。

只不过当郑王爷大练兵马,使郑军呈现一副勃勃生机之时。

江北之地上,高杰在扬州和史可法促膝长谈。

最终这位混帐了一辈子的军阀拳头紧攥起来。

“史阁部,请您放心。”

“放眼天下,鞑虏和闯贼正在角力,而左良玉已死,郑芝龙无能。”

“唯有本帅方能挥师北伐匡扶大明江山!”高杰凝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