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解决办法

赵易出现得还算及时,又有百多名壮汉压阵,一场械斗被迫中止。

村民们收起农具,将那个撞到石头上昏迷的倒霉鬼扶起,一番商议后,各派出三名代表,跟随赵易前往他的宅院。

其他人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虽然不能参与到议事中去,但还是跟在众人身后,想知道一个确切的结果。

……

赵易在得知众人因为渔业资源的问题要械斗时,着实吃惊不小。

事情的确因他而起,他也必须给众人一个答复。

何况面临系统的第三次升级,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也是他要做的事情。

但一次性吸纳太多的人,仅靠鱼货显然不可能做到。

哪怕食品防腐作坊建成,可以将海鱼的保鲜时间大幅度延长,也不行。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开辟商道,远距离贩运。

这就是步子迈得太大、基础条件差带来的隐患。

他有些苦恼,思维急转之下,曾经在鸡窝山墙上思维发散时突然冒出的那个奇妙又大胆的想法再次浮现:

合作社模式。

这个模式在后世可能有些落伍,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效果。

比如当年一穷二白的时候,能很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所有村民纳入一个体系之中,各有分工,共同劳作,也能照顾一些弱势群体。

放到现在,似乎也可以试试。

毕竟,在官府和大户的双重压榨下,村民过得其实很苦,与后世某个时期的相似度较高。

赵易越深入思考这个办法,越觉得适合现在的自己,好处也很多:能将更多的人纳入其中是其一,占据土地是其二,获得人心以达到系统目标是其三,建造一些除壮汉外的工作模式,如纺织、造纸、炒茶等是其四,拉拢更多人对抗陵园外县主簿甚至支线冲突是其五。

当然,一些弊端也是明显的,比如好吃懒做、进取心不足、管理僵硬等。

这些可以通过增加末位淘汰制、管理淘汰制或者采用分股分红的模式来改善。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想法。赵易决定试一试,起码可以在福清县试一试。

当下,赵易将十五名代表,以及特意邀请的赵阿水请进自家宅院,先给众人上了杯茶水,这才开口道:

“这次事件,起因都在我,先给大家赔个不是。”

“不用这么客气,和你没关系。”说话的是上河村村长,他扫了眼东莫村和西莫村的六位代表,满脸愤怒道:

“都是东西莫村的人不识好歹,要挡大家财路,赔罪也该他们来赔。”

代表东西莫村的赵小川不高兴了,反驳道:

“我说的都是实话,我们两个村子都还有很多人没法去卖鱼,怎么能再让你们加入?易哥儿,你可不能糊涂,咱们村的人都把身家性命托付在你身上,不能为了地不顾大家死活。”

上河村村长怒了,道:“你这后生仔,怎这么不识趣……”

眼看双方又要吵起来,赵易忙打圆场,让众人冷静。

一番劝说之后,他才回归正题,道:“首先,鱼货方面的确是暂时没办法铺开了。附近县城,包括福州城都已经被占满。如果还想继续卖鱼,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前往更远的地方。”

“可是更远的地方,鱼就坏了呀。”下河村村长皱眉道。

“您老不用担心,我采用了特殊的保鲜方法,能让鱼货保质期提升,长达三个月之久。”

“这么久,真的假的?”

赵易道:“给您说自然是真的,我还能骗你不成?哪怕能保鲜三个月,也不是人人都适合远距离发货的。销售能力,愿不愿去那么远的地方,是否具备运输工具等等,这些都是问题。”

此话一出,东西莫村的人露出笑容,其他三个村子的代表则满脸苦涩。赵易笑笑,道:

“不过,大家既然看得起我,愿意和我合作,自然不会让大家失望,只不过可能没有卖鱼赚的那么多。”

“那能赚多少?”

“起码吃穿不愁,能置办起新衣裳,一个月能吃上一次肉,年末能有些余钱。”

众人面面相觑,有失望,但也有希望。

种田实在是太苦,一亩地一年两熟,收入不过三石粮食,按十亩地计算,总共三十石六十贯钱。

看似不少,但苛捐杂税就要占据六七成,实际上落到手里的少之又少。

基本都活在吃不饱,又饿不死的情况下。

如果年末能有一些余钱,还能买身衣裳,已经是绝大多数人的奢望了。

赵易继续道:“我准备成立农业社,以村为单位,将所有人全部纳入进来。

从此,赋税由农业社来出,吃喝由农业社来负责。

至于那些没有土地的人,我也会建立纺织工坊、茶叶工坊、造纸工坊等,让大家都有活干。

甚至我们可以组成一支物流团队,帮那些贩鱼的人提供货运服务,以增加收入。”

此话一出,满堂震惊。

此想法他们闻所未闻,但仔细一想,对他们而言几乎是百利而无一害。

众人纷纷询问赵易具体如何实施,什么时候开始。

赵易苦笑,这是他临时想出来的,哪有什么具体办法。

只能一边与众人商议,一边逐步完善。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致定下了一个章程,让各村代表先将人领回,并放出风声,看看大家的意见。

其实众人能有什么意见?

如此好事,巴不得现在就参与进来。

从赵易家大门走出来的代表,只是将大概框架向外面等着的各村村民讲述,立刻引起了轰动。

很多人当场就想与赵易签订书契,立即加入。

最激动的当属那些没有土地或土地稀少的人,甚至有人表示愿意为赵易赴死。

赵易将众人的反应一一收入眼中,感慨于宋时底层民众的淳朴。

这种淳朴让他对农业社更多了几分信心,毕竟,在初期,朴实的作风是非常关键的。

他现在的中心依然是鸡窝山,时间已经是下午申时,算算弓羽手们的进度,也该回县衙交差了。

毕竟人头也不能太多,一百多个应该差不多了,再多就显得有些虚假。

相信那个胆小,但头脑还算清醒的毛浩问应该清楚这一点。

他不在村中停留,让壮汉们背上铁矿石,向鸡窝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