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上书,完胜

在犹豫和忐忑交织的氛围中,大汉各地的官员们,每日都如坐针毡。

忧虑的他们迫切希望等到朝廷和丞相府的诏令,但又不希望看到朝廷和丞相府的诏令。

只能时刻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神经紧绷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

然而,一连数天过去,他们既没有等到天子面对丞相府处死吴懿这般“挑衅”后的雷霆巨怒,对丞相府兴师问罪。

也没有等到丞相府大军气势汹汹地开拔,以武力进一步彰显其权威,甚至引发一场预想中的内乱。

这种超乎预料的平静,反而让众人更加心慌意乱,仿佛暴风雨来临前那令人窒息的宁静。

就在众人满心狐疑、不知所措之时,他们终于等来了丞相府的一道命令。

而这道命令,竟是关于为丞相立庙的事宜。

丞相府给出的理由十分充分,无论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民间的黎庶百姓,无一不深深爱戴丞相,对丞相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大家都迫切地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

先帝钦命的托孤重臣!

但由于之前要遵从天子的诏令,不能擅自前去为丞相奔丧,以表哀思。

如今,为了慰藉天下臣民对丞相的追思之情,丞相府恳请天子恩准,同意各地为丞相立庙祭祀,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寄托哀思的场所。

不仅如此,丞相府还要求各地官员同样上书朝廷,一同请求为丞相立庙。

这背后的意味不言而喻。

若是哪个官员不上书,便会被视作企图离间丞相和天子之间的关系。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谁人能承受得起?

谁不想起李邈的悲惨下场。

仅仅只是在上书中说了一些关于相权和皇权的比较官方的言论,就被天子刘禅不由分说地直接诛杀。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聪明的官员深知没有选择的余地,当即乖乖按照丞相府的要求行事。

不聪明的官员则是先观望,待看到其他郡县长官的上书,以及本郡县内,百姓自发的祭祀活动,这才纷纷跟上,同时吩咐使者快马加鞭,把之前观望的时间追上去。

这种细节,自然不会传入天子刘禅眼中。

在朝廷官员看来,丞相府发出为丞相立庙的指令后,整个大汉官场就迅速掀起了一阵“上书”热潮:

汉中太守吕乂率先响应,言辞恳切地请求为丞相立庙,以纪念丞相为汉中乃至整个大汉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紧随其后,武都太守、阴平郡太守、巴东太守、巴西太守、梓潼太守等一众地方大员,也纷纷上书。

一方面是大势所迫,若不表明态度,恐怕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更何况,丞相在世时,除了在核心人物的选择上有些心思。

具体到事务上,则是赏罚分明,以法治汉。

很多人内心深处也对丞相充满了敬意。

于是,这些太守们纷纷命人起草奏章,以各自郡县的名义,向天子表达为丞相立庙的强烈请求。

大势已成的情况下,其他郡县的官员们哪里还敢有丝毫懈怠。

于是,一时间,各地奏章如雪片般飞向朝廷,无一例外,都是请求为丞相立庙的内容。

在都城成都,满朝文武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蒋琬身上。

蒋琬作为丞相府的重要人物,成都的实际掌控者,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他虽有着与天子之间不为人知的约定,但这种事情,本就没多少人知道。

而他蒋琬的根基,同样是来自于丞相府。

这种情况下,若不表明态度,势必会被天下人视作叛徒。

于是,蒋琬也毫不迟疑的毫不迟疑地提起笔,写下了请求天子为丞相立庙的奏章。

实际上,早在吴懿被杀死的事情传来的时候,他就明白,不能再和天子结盟了......

在蒋琬的带头之下,满朝文武再无顾虑。

无论是出于真心的敬重,还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他们纷纷效仿,纷纷呈上自己的奏章。

一时间,朝堂之上,江湖之中,请求为丞相立庙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着天子刘禅涌去。

宣室之中,刘禅满心的苦涩如鲠在喉,却又无从诉说。

丞相府势力庞大,吴懿被杀之后,他本就有安抚丞相府的需求。

安抚的诏书此刻还在草拟之中,丞相府就仿佛害怕他没有办法一般,提出了这么“好”的理由。

直接借着他之前不准大臣为丞相奔丧的诏令为由头,提出了为丞相立庙。

这一在他看来极为过分的要求。

自汉以来,就没有一个大臣可以立庙!

而就算皇帝,也不是每一个都可以立庙的。

大臣最大的荣耀,不过是配享太庙。

虽然刘禅心中一万个不同意。

可此前,他禁止大臣给丞相奔丧,又贸然杀死李邈这两件事,已然在朝中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公愤。

如今,仿佛置身于风口浪尖,处于所有人的对立面,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甚至比面对诸葛亮本人还要恐怖,比面对他的阿翁刘备还要恐怖。

刘禅紧咬着牙关,腮帮子因用力而鼓起,双眼之中满是愤懑,身体不住的颤栗。

见状,黄皓小心翼翼地靠近过来。

他低垂着头,眼神中满是惊惧之色。

既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触怒此刻正处在盛怒边缘的刘禅,但不过来,又怕刘禅气出毛病。

刘禅瞧见黄皓这般模样,不知为何,心中那股郁气竟莫名地舒展了几分,缓缓开口道:“有话便说吧。”

黄皓听闻,赶忙咽了咽口水,嗫嚅着说道:“圣上,依奴才看,丞相府之中,定然有高人。

此人谋略非凡,手段狠辣,将局势拿捏得恰到好处。

如今这情形,圣上还是暂且以隐忍为主,切不可与丞相府正面冲突。

待日后寻得时机,可大力提拔那些追随先帝打天下的元从功臣的后人,以此来壮大圣上的势力。”

刘禅听后,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有高人?传董允。”

侍中董允本就侍奉在侧室,闻传匆匆赶来。

刘禅迫不及待地问道:“董卿,你且说说,如今丞相府中是谁在主事?”

董允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如今丞相府中主事之人,乃是中郎将胡济。”

刘禅听闻,心中一凛,追问道:“胡济?你和他相知,知道他竟有这样的手腕和能力,能主导如此局面么?”

董允面露难色,摇了摇头说道:“臣也不太清楚。

往日里来看,绝无可能。

但若胡济当真有此等本事,且能连丞相都瞒住,那以臣之能,确实更难看出端倪了。”

刘禅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抬头问道:“董卿,有没有可能是辛毗在背后指点?

正所谓旁观者清,此人本就老谋深算,又被我军俘虏,或许本意是想挑动我大汉内乱。”

......

“我们丞相府完胜,完胜。

哈哈哈哈,忠贤此番妙计,当真是通天的手段。

和孔明当年绝地翻盘,打散东州派比起来,都不遑多让啊!”

胡济素来以沉稳著称,然而在得知各地官员以及成都朝堂上对为丞相立庙一事的反应后,也不禁喜形于色,忍不住纵声大笑起来。

在大汉境内,丞相府向来消息灵通,对于各地的讯息了如指掌。

至于成都方面的动静,蒋琬更是从未停止过向丞相府传递消息。

虽然蒋琬在玩一场“无间道”,试图在丞相府与天子之间左右逢源,获取最大利益。

但越是如此,他汇报的消息越要及时有效。

毕竟,成都城内还有众多其他荆州人。

“哈哈哈哈!”魏延坐在一旁。

他身形如虎,大马金刀的声音比胡济还要响亮。

“接下来,我们还要前往成都么?”就在众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费祎突然开口问道。

他自从杀死吴懿,算是交上投名状之后,已经被允许参与核心的会议。

“接下来,要先再上书一封。”

魏正微微一笑,神态悠然地掏出了怀中羽扇,轻轻晃动。

“所为何事?”

看到这一幕,众人目光齐刷刷地投过去。

因为魏正每次说到妙策的时候,都喜欢拿出一把扇子扇风。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看着确实带感。

胡济曾私底下问过魏正,其言说,风可以使我心更加冷静......

“请求裁撤丞相府。”

此刻魏正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一丝神秘莫测的笑容。

“什么?!”

众人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