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何以中国丛书)
- 王瑞来
- 1879字
- 2024-11-28 16:27:51
四 太子之师帝王友
至道三年(997)三月末,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即位后,在《长编》中记载的第一项人事任命,就是任命他的两个太子宾客为参知政事,加入决策中枢。真宗这样做,无疑首先是从巩固自己的地位、加强自己的决策参与力度方面着想的。这表明,已届而立之年,并不年幼的真宗,从已有的政治观察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大到可以干预皇帝废立,小到无所不统的强大的权力机构。皇帝若想巩固地位,强化权力,只有选择与执政集团合作,而不能是对立。这一点,对于并非靠打江山起家的正常继统的真宗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他对执政集团的成员毕恭毕敬。《长编》卷四十一至道三年(997)六月甲辰条载:“上居忧日,对辅臣于禁中,每见吕端等,必肃然拱揖,不以名呼。端等再拜而请。上曰:公等顾命元老,朕安敢上比先帝。又以端肤体洪大,宫庭阶梯颇峻,命梓人为端纳陛。”而对李沆、李至,由于曾任前朝参政,又曾事以师傅礼,每见必拜,所以现在尽管做了皇帝,也还是恭谨有加。
尽管李沆在太宗朝曾担任过两年参知政事,但对于他的政治生涯来说,这不过是一种高层政治运作的演练。太宗朝的政治环境与真宗朝完全不同。在太宗朝,是一种强权政治下的君臣合作,君臣之间还时有改造与反改造的冲突。到了真宗朝,则开始了弱势君权下的君臣合作。官僚层对于正常即位的君主不存在改造的问题,而是如何塑造和引导的问题。
真宗即位不久,在宋代历史上首次设置翰林侍读学士一职,反映了官僚层对塑造和教育君主的重视。当然,也反映了君主有向学之意。《东都事略》载:
宋真宗手迹
讲读之职,自唐有之。五代以来,时君右武,不暇向学,故此职亦废。太宗崇尚儒术,尝命著作佐郎吕文仲侍讲,寓直禁中,然名秩未崇。真宗奉承先志,首置此职,班秩次翰林学士,禄赐如之。(45)
在《长编》卷三建隆三年二月壬寅条记载“上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近臣皆莫对”之后,李焘在注中引李沆等人的评论说:“史臣李沆等曰:昔光武中兴,不责功臣以吏事。及天下已定,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义,夜分乃罢。盖创业致治自有次第。今太祖欲令武臣读书,可谓有意于治矣。近臣不能引以为对,识者非之。”这段话反映的是李沆等宋代士大夫的见解,表面上是针对武臣是否应该读书引发的议论,实际上另有深意。
作为人臣,最头痛的是君王不守为君之道,任意妄为。而人臣又不具有限制君王的绝对权力,强行制止只会引起君臣间不愉快的冲突。因此,在士大夫们看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唤起君王的自制意识。而这种自制意识的形成,则在于长时期的引导和熏陶。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君王读书,让君王对儒家的为君之道归心向化,这样才会行不逾矩。在宋代,这种帝王教育,对非文化人出身的太祖、太宗和首位正常继统的真宗来说,尤有必要。在这里,既然太祖提出了读书的事情,则是诱导君王的绝好机会。因此,李沆对“近臣不能引以为对”,极不以为然,用“识者非之”进行了批评。
李沆所在的执政集团,在“大事不糊涂”的前朝宰相吕端的率领下,开启了真宗朝的政治运作。不过,吕端这个对真宗有拥立之功的宰相,在真宗即位一年半之后就因病恳辞引退了。他主政时,真宗“召端等访以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46)。
继吕端之后,谁来任相?这不仅有不同政治势力之间角逐的问题,还关系到今后的执政路线,以及与君主如何共处。由于吕端不是因获罪被罢,因此他在继任者问题上是有发言权的。尽管没有史料表明是他向真宗推荐了李沆。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吕端想要维护自身集团利益,并且不改变政策路线,他是会推荐与他合作得还算愉快的李沆的。反之,吕端如果从中作梗,真宗纵使有心任命,恐怕也难以实现。
从真宗的角度看,他对继任者则首先会属意曾是他的潜邸师臣的参知政事李沆与李至。但因李至也于吕端罢相的同一天“以目疾解机务”,罢参知政事,唯一的选择只有李沆。君臣两方面的综合因素,便决定了由李沆来继任宰相。但与吕端在真宗即位前后单独任相不同的是,这次同时还任命了张齐贤为相,并且是首相(47)。
张齐贤曾任太宗朝宰相。真宗之所以重新起用,大概是觉得李沆资望尚浅,不足以服众。所以把张齐贤这个前朝元老请出山,作为一种过渡。同时,因张齐贤在太宗朝为相时,曾回护过当时作为参知政事的李沆。史籍说“事涉干请,而辞连参知政事李沆,齐贤独任其责,物论美之”(48)。由于有这样的背景,无论是真宗还是执政集团,都毫无疑问地认为二人会合作得很好。因此,建立了张、李主政体制。尽管张、李二人共相,合作得并不协调,但这也是后话。总之,从此,李沆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开始了一番平平静静却意义深远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