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忽有贵客来
- 中兴大宋:从进士开始
- 故里思君
- 2082字
- 2024-11-07 16:32:05
闻听此话,赵祯自然不太乐意,当值第一天未到地方就告假。
“既已授予官职,怎可不去?”
杨稹是由赵祯亲自举荐的,到时便会有人以察人不明为由声讨。
“臣需要一些时间完善策略,告病假。”
杨稹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费尽口舌促成的局面绝不能功亏一篑,于是决定趁热打铁。
“罢了,朕答应你,如若让朕失望,你可知后果?”
“臣明白。”
赵祯当然不会任由杨稹随意而为,他还有张底牌,若有朝一日控制不住,便册立赵宁公主之身,公之于众。
届时杨稹就是驸马,除非他不顾及人伦纲常,就算真不顾及,天下人定会声讨。
两人足足谈论将近一个时辰,赵祯已疲惫不堪,可杨稹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朕应允你告假,为何不离开?”
“臣的话未说完。”
“再给你一炷香的时间,朕还有其他要事。”
赵祯要赶着处理奏折,时间的确紧,平日里召见其他大臣最多不过才半个时辰。
杨稹上前一步,恳切道:
“官家可在几日后的殿试中再选出一些人,替官家去民间看看。”
“臣是从下面上来的,俗话说眼见为实。朝中虽分为几派,可真要蒙蔽官家双眼的话,他们又会成为一派。”
“臣告退。”
言罢,他便转身离开紫寰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杨稹知道赵祯推崇的是儒家的仁政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他却忽视掉人的复杂性。
他离开皇宫,步履匆匆地走在街上,出门忘记带钱而且因为起得太早还未进食。
大理寺属于公务较为繁忙的机构,通常未时或酉时才会下值,清晨的时候他让秦泰不必多等,所以此时只能步行。
赵宁用饭不久,此刻正拿着杨稹平日挥舞的竹枝在院中挥舞。
无论是步伐还手势,都很有章法,一看便是练家子。
杨府还没有设置管家,这段时日都是由悦儿行管家之责。
见杨稹回来,连忙上前行礼:
“官人。”
“日后在府中不必如此多礼。”
杨稹每天要听到几十声,三个婢女,声音一个比一个尖细,他属实有些受不住。
悦儿的声音有些大,院中的赵宁自然听到,将竹枝扔到一边,坐回石桌旁看书,当做无事发生。
所幸门口和石桌中间有座假山,杨稹什么都没发现。
他本想回屋,但看见赵宁在院中看书,不由得想走上前看看。
“甚好,兵法看过又研习地理。”
赵宁所阅之书是景德年间的《乾坤宝典》,成书之时恰好是[澶渊之盟]签订的时候。
不过她半个字都没看进去,她刚在思考杨稹怎么会早上回来。
“夫君下朝后不应在大理寺当值?”
“我向官家告过病假,这几日在家休养。”
赵宁怎会轻信?同榻而眠几天都没有发现他有什么问题。
“夫君莫不是闯出祸事?”
“不是,官家亲口答应的。”
赵宁将信将疑,“夫君身体何处不适?我去请汴京最好的医者来诊治。”
她要是知道杨稹早朝舌战群儒的模样和下朝对赵祯大逆不道的行为,估计会很气愤。
杨稹摆手道:
“不必,我是心病,心药可医。这几日我会同你一道读书养性,到时自会痊愈。”
赵宁不明所以,但怎么说二人都是夫妻,她决定日后要多关照些杨稹。
“夫君日后若有烦恼,尽可说与我听,断不会说与他人。”
杨稹看着她真诚的样子,不禁动容,笑道:
“夫人有心,你有事也尽可告知我。”
随后赵宁向杨稹打听着朝堂是什么样的,直到悦儿把饭食给他送来才住嘴。
等吃饱喝足,杨稹以不搅扰她看书为由,离开前庭来到后院找许壮。
“昨夜情况如何?”
“回官人,发现两个宋人打扮进出怀远驿。”
这怀远驿是专用来接待西夏使臣的地方,便于监督和管理。
杨稹清楚朝中有人和西夏人有勾结,提前收集证据说不定能牵扯出大鱼。
听到许壮的话,杨稹只是吩咐道:
“无妨,多观察几日,待时机成熟再说。”
这时,悦儿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官人,有两位客人求见。”
杨稹冲着外面大声回道:
“我很快便到,先迎进来。”
随后对许壮再次叮嘱:
“切记此事不可暴露行踪,肯定不止你一人观望。”
他身上官服还未换掉,只能简单整理一番。
先来到院中,把赵宁叫上一同迎接客人。
刚到台阶出,便看到门口两位书生模样的人,同时还可听到朗朗笑声。
“苏轼老兄、苏辙老弟,有失远迎,海涵。”
杨稹边致歉边拱手行礼。
苏轼兄弟二人异口同声,“杨兄。”
并还礼一番。
杨稹不忘介绍道:
“二位,这是内人,赵宁。”
苏轼二人转身再行礼,“杨夫人。”
赵宁虽对生人感到不自在,但礼节是刻在骨子里的,笑不露齿,屈膝还礼。
“悦儿看茶。”
杨稹吩咐完,对两人邀请道:
“二位快请进,礼数不周,见谅。”
苏轼素来喜好结交好友,很是高兴,没有丝毫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自逸楼一别,甚是想念杨兄,听闻官家已安排官职,本不想打扰,还是方才我兄弟二人在外用饭看到杨兄经过,特来拜访。”
“原来如此,不必客气。我同样想念诸位,近日事务繁多,官家准我告假,在家休养几日以便更好行事。”
杨稹带着二人来到会客厅,这间屋子除刚搬进来的时候看过一次,还是第一次使用,好在有人每日打扫。
“我二人过几日便要参加殿试,期盼与杨兄同为官家排忧解难,为天下黎民造福。此行前来只为拜访,杨兄尽可放心。”
杨稹听到苏轼的话,差点被茶水呛住,舒缓后解释道:
“苏兄这是哪里的话,我杨稹为官若是怕人说三道四,不做也罢。”
“得识杨兄实乃我之幸,气魄、心境已超越朝中大多数人。”
苏辙不同于苏轼,年岁虽小,显得很是沉着,“我同兄长一样。”
原本欢笑的苏轼突然沉声道:
“杨兄可有听到外面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