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三纲五常

听到此话,沈立筠下意识的转过了头,只见周巡年正悠悠站在了他的身后,旁边还站着一脸严肃的种放。

沈立筠笑道:“伯贤兄,种兄,劳烦二位亲自送我。”

“额……”周巡年迟疑了片刻,继续说道:“玄竹兄你误会了,在下并非是为了送你而来,而是要与你一起走。”

种放在一旁默默的点了点头。

“与我一起走?”沈立筠疑惑道。

周巡年拱手道:“没错,刚才在下听了玄竹兄一言,在与玄竹兄相处的这一天中,在下心中甚为感慨啊!”

周巡年面上露出一抹惭愧:“戚先生常常教导我们,读圣贤之言,当经世致用,忧心万民,忧劳朝廷,可叹在下这些日子并未领会戚先生所言何意,苦苦追寻上古先贤闻达之道,自诩立世为万民而忧劳,却从未将圣人之道付诸于行动,白白浪费了大好年华!”

“便是如此,在下愿随玄竹兄左右,亲历万民忧劳,与玄竹兄学习治世之道,誓要将平生所学,尽皆用之于民,如此方不悔戚先生之教导。”

看周巡年说得一脸诚恳,沈立筠转过头看向种放,问道:“种兄,你……也是?”

种放年纪虽小,但举手投足看起来倒不像是个活泼的少年,极其老成的拱手道:“今听玄竹兄一言,虽然在下不甚理解,但仍然受益颇多。因而在下与伯贤兄所想一致,暂时……便先跟着玄竹兄,切身体会玄竹兄的道。”

看着目光炯炯,精神头儿格外狂热的二人,沈立筠沉默片刻,微微点了点头,轻声开口道:“来可以,不包吃。”

周巡年与种放一阵汗颜,二人也不是吃不起饭的主儿,沈立筠这个大款哪里包不起饭,但沈立筠都这样说了,二人只好默默点点头。

沈立筠皱着眉头,深深凝视面前的两匾良久,突然开口问道:“伯贤兄,你说此匾乃是戚先生的恩师杨先生所书?”

周巡年点点头:“对啊,书院的弟子们都知道,不知玄竹兄……”

沈立筠悠悠踱步到下阕处,打量了片刻,问道:“既然是杨先生所书,那为何此匾的下阕写着“宋廷”二字?莫非是杨先生也有什么通天地,晓阴阳的本事不成?”

一想到这儿,沈立筠就想起了家中那个只看事儿的大伯沈光仁,有此天赋,不去学学阴阳之术真可谓是暴殄天物,此乃伤仲永啊!

若是他能贪恋阴阳之术倒还好,就怕他天天打着什么小心思。

沈立筠想到此处,随即嗤笑一声,周巡年还以为沈立筠是在笑话杨先生,赶忙解释道:“玄竹兄你误会了!此匾虽是杨先生所写,但自杨先生仙去以后,戚先生曾将此匾修改过。”

“原来杨先生的下阕,写得乃是“俊才擎圣廷”。但这些年圣上重视文治,多次嘉奖与封赏我睢阳书院,因为如此,戚先生便改了此匾。”

“将“俊才擎圣廷”改为了“俊才擎宋廷”。”

沈立筠听罢,不由得暗暗一笑。

没想到戚先生这清正刚直的,竟也会在一块儿匾上做文章,用以讨好圣上,还真是……人不可貌相。

想来当年杨先生正是因为时局不定,改朝换代如家常便饭,这才仅敢用“圣廷”二字。

而如今的戚先生想必定是看出了大宋如今立国之稳,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安定治世已近在咫尺,再加上当今圣上赵匡胤又对睢阳书院极为重视。这才大笔一挥,更改了恩师所作之匾。

“原来如此……”沈立筠默默看了半晌,这才叹息一口说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戚先生与杨先生的理念一脉相传,我想在杨先生与戚先生看来,入朝为官或许才是最终归宿吧。”

周巡年眨眨眼,当即说道:“难道不是吗?唯有入朝为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沈立筠摇摇头,说道:“在我看来,入朝为官应是手段,而非目的。”

“哦?”周巡年不解道:“何为手段?若无法入朝为官,如何将平生所学报效朝廷,恩泽百姓?”

“我想,玄竹兄的意思是,你我读书之人,应当是为了报效朝廷而去参加科举,为了恩泽百姓而去入朝为官,这才是最后的目的。至于要在朝廷中身居何官,官居几品,这并不重要。玄竹兄……我说得对吗?”

沈立筠一副你瞧瞧人家的模样瞥了周巡年一眼,应声说道:“正是。在我看来,无论是身居何官,官居几品,都是为了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罢了。不入流的差役尚可善待百姓,一品大员更可惠及万民,身处何位,便实现何理想,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周巡年没有说话,默默低头思忖着,沉默了半晌后,周巡年猛地抬起头,说道:“既然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惠及百姓,就连做官都成了手段,那圣上呢?”

“为人子者,当以父亲为天;为人臣者,当以君上为天;为人妇者,当以丈夫为天,如此方为纲常有别。为臣子者,做官如果不是为了君上,那……那……”

周巡年话到一半,忽然闭口噤声,喉咙中支支吾吾起来。

沈立筠默默听着,周巡年为何突然不说话了,自己怎能不知道?

周巡年哪里是不会说,他只是不敢再说罢了。

自古,不,是自汉时起,三纲五常的桎梏一层层加深,直至今日,已不知套上了多少层枷锁。

所谓的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当年的孔孟二圣都没有这么说过,但历经秦汉乃至后世的一层层演化,最终化成了这个句子,一以贯之到如今。

亚圣孟子更是说,若是君视臣如手足,那么臣子则视君如腹心;若是君视臣子如土芥,那么臣子便视君为寇仇;若是君上对百姓好,那么百姓自然愿意与君谐亡;若是君上对百姓残暴,那么百姓则更是视君上为仇人。

从古至今,上赶子拍皇上马屁的狗腿子自然是看不得这些话,自然要对此大为淡化,搞出什么补丁版本的三纲五常,用来加固百姓的思想钢印。如此种种,在后世有个统一简明的说法——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