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偿 潜心学医

1954年,我17岁的时候,如愿以偿,正式步入了学医之路,那时全国中医专业学校甚少,更没有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浙江湖州那时办了中医专业班,学制五年的称本科班,学制三年的称专科班,学生大都来自师承弟子,也有考试进班学习的。我在本科班学习,但在1956年后改为湖州中医院中医本科学徒班。先从师宋代翰林御医陈沂(陈木扇)第27代名医陈立功先生学习妇科与儿科,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朱承汉先生学习内科与妇科5年,后又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文献,并师从中医文献学创始人、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

我刚进入中医班学习时,兴奋有余,学习读书昼夜不辍。师曰:子勿浮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老师告诫我学习要有恒心,才能完成学业,不是靠一曝十寒,而是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学内容,中医课约占80%,西医课约占20%,《伤寒论》《金匮要略》读原著,其余基础课和临床各科以讲义为主,西医课均用大专院校教材。理论学习约占3年,临床实习约占2年。1959年学业初成,开始行医,自以为在校五年间,屡次考试成绩优异,在临床诊治中一定会得心应手,疗效卓著,不料与前所想大相径庭,所治者二成有效,八成无作用,我才感到医学如此难学,医生如此难当,到底是辨证施治错了,还是理论指导错了,或是选方遣药错了,还是不识此类疾病呢,不知其所以然。于是请教老师指点,或转益多师,向其他老师请教解惑。诸师皆说:随着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临床阅历增长,经验逐渐积累,疗效自然会好起来的。我又以实际肺系三病请教释疑:一为喉痹案,经治半月未见好转,反而咽喉干涩疼痛加甚,先用《温病条辨》桑菊饮加玄参不应,再以《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不效,束手无策。师曰脉寸浮尺沉,下焦无火,宜养阴清肺汤加肉桂,引火下行即愈。二为失音案,经治3周无减轻,反而增加胸中有短气感。X线胸片示两肺未见实质性病变。喉镜示声带水肿,局部充血。先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桔梗、蝉蜕等不效,次用《统旨方》清咽宁肺汤加射干、木蝴蝶又不应,再以《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加胖大海、凤凰衣仍无效果,百思不得其解。师曰寸脉独大,浮而无力,关尺反弦,是为肺气耗散,肝肾燥热,宜清燥救肺汤加诃子肉、五味子、乌梅,收敛耗散之气,调养旬日,音复如常。三为咳嗽案,经治2周不愈,反而出现咯痰不爽。先用《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加味不减,再以《医学心悟》止嗽散加黄芩、桑白皮,亦无明显疗效。师曰脉寸缓关滑尺弦,必有饮邪冰伏于内,可用止嗽散加大剂量,茯苓45g,干姜9g以温化饮邪,果然1剂见效,3剂尽除。由此可见,医之理如此至深,药之用如此至难,故必须潜心钻研,方可得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