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育苗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们学校虽小,条件简陋,但老师对我们的热忱、关心、认真、仔细,犹如大棚,替我们抵挡外界的风雨,让我们不断成长。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中医底蕴,有的出身中医世家,有的是师承,都是当地有丰富经验的名家。他们从旧社会走来,深知中医在受迫害中求得生存;在被排斥中不断壮大;在险被消灭的浪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们对中医有很深的感情,还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他们把这些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我们这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第一代中医学子的身上。老师们板书俊秀清晰整齐,叮嘱我们处方要字迹清楚规范,防止因字迹不清而引起医疗事故。如怀牛膝的“膝”不能写成“夕”,真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在老师们的感召下,我们抓紧课余闲暇时间,用废报纸练习毛笔字,学校和平馆楼梯下的陋室成了我们几位同学的习字场所。在老师们的教诲下,现在我们同学的处方字迹都清晰工整。

背诵是中医学习的特有方式,一开始我为背诵那么多内容而感到惧怕,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也渐入佳境。诸如中药、方剂、经络俞穴、重要经文、脉学、舌象等都是每天必背的内容。当时的求是河畔、慈湖边、钟山上,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和朗朗的读书声,我们夜读早起,和平馆的灯火彻夜通明。老师们白天辛苦执教,晚间自修时仍到教室巡视,或个别答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那一幕幕。

临床疗效使中医犹如沙漠胡杨,千年不倒,老而不朽。疗效使得中医不断发展;疗效使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疗效使它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中医学与别的宝贵遗产不同,她发展至今二千余年,从未间断,其发展的枢纽就是临床。因此,安排我们早临床多临床又是老师们一件费尽心机的事情。我们的实习时间是充裕的,既有课间的,又有学完中医课程后的半年集中实习,更关键的是最后第六学年的毕业实习。为安排我们毕业实习,老师们足迹遍及浙江,精选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我毕业实习被安排在温州中医院中医妇科,指导老师是当时被浙江省卫生厅列为本省名老中医继承对象、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经方派吴国栋老师和时方派白仲英老师。当时我对经方时方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只知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白老师诊病切脉十分仔细,处方全是毛笔字,小楷颇为工整,至今我还保留了二位老师的处方手迹。吴老偏重经方,处方药味简单,少则6味,多也不过11味,用量颇轻,奏效神速,他除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还研读《皇汉医学》,擅长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当时我随吴老师去诸暨东山坞参加社教医疗队,遇一新产发热的妇女,老师诊断为血瘀发热,药用柴芩生化汤,三剂热退,腹痛亦除。这神奇的疗效,更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

风雨鸡鸣,寒暑六载,传道、授业、解惑者是我们的老师;把我从疑虑、玄渺、迷茫、惧怕中转变过来的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老师构建的大棚内温馨成长。感谢恩师,我要为健在的恩师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