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干支配脏腑

干,即十天干;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刺法论》《素问·本病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干支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

天干地支,古人用以纪时、纪日、纪月、纪年。天干地支配伍规律是《内经》研究六十年甲子周期天地气候物候规律、自然万物生化规律以及人体发病规律的基础,五运配天干以纪运,运从甲始;六气配地支以纪气,气从子始,所以《内经》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正如刘温舒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云:“天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乃圣人究乎阴阳轻重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明其用而察病向往之始生,则精微之义,可谓大矣。”

天干和地支的次第先后并不是随便排列的,它不只是一至十数列,它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由少壮而繁盛,由繁盛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由死亡而更始的生命周期规律。

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是古人最早用以记录太阳日节律的序号,故天干属阳。据《汉书·律历志》《史记·律书》记载,十天干的含义分别为:甲,“出甲于甲”,“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指嫩芽破甲而出的初生现象。乙,“奋轧于乙”,“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指幼苗逐渐抽轧的生长之象。丙,“明炳于丙”,“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指阳气充盛,生长显著之象。丁,“大盛于丁”,“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指幼苗不断地壮大成长。戊,“丰楙于戊”,指幼苗日益茂盛。己,“理纪于己”,指幼苗已成熟至极。庚,“敛更于庚”,“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指生命开始收敛。辛,“悉新于辛”,“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指新的生机又开始酝酿。壬,“怀妊于壬”,“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指新的生命已开始孕育。癸,“陈揆于癸”,“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指新的生命又将开始。

地支是古人最早用以纪月的序号,月为阴,故地支属阴。地支有十二,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据《汉书·律历志》及《史记·律书》记载,十二支的含义分别为:子,“孳萌于子”,“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指十一月冬至一阳复苏,生命潜藏于地,已渐有滋生之机。丑,“纽牙于丑”,“丑者,纽也。言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也”,指十二月阴气尽、阳气生,新的生命已将解脱阴纽而出土。寅,“引达于寅”,“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正月为孟春,三阳开泰,生机已螾然活跃。卯,“冒茆于卯”,“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二月为仲春,阳气方盛,生物的成长渐茂。辰,“振美于辰”,“辰者,言万物之蜄也”,三月为季春,春阳振动,生物生长越发茂美。巳,“已盛于巳”,“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四月阳气益为盛壮。午,“咢布于午”,“午者,阴阳交,故曰午”,五月阳盛阴生,生物的生长枝繁叶布。未,“昧薆于未”,“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六月生物生长,开始结果实。申,“申坚于申”,“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七月凉秋初至,生物生长尽,果实成熟。酉,“留孰于酉”,“酉者,万物之老也,故曰酉”,八月阴气益盛,阳气益衰,生物衰老。戌,“毕入于戌”,“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言九月季秋,生物尽收。亥,“该阂于亥”,“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十月阴气渐盛于外,阳气潜藏于内。

可见,不论是天干还是地支,其次第不仅指数字的排列,而是包含着生物生长化收藏、再生长的含义在内,阴阳五行生生化化的道理尽现其中。因而古人在医学上运用时,也就把干支与季节、方位、物候及人体脏腑性能等相联系来研究其中的规律,正如《大戴礼》所说“地支计象”,也证明了地支是用来说明地之生物演变之象的。

地支计象是与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生物变化的形象相吻合的,因而把十二支分建于十二月,标志生物变化的形态,叫作“月建”。春季三个月里,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夏季三个月里,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秋季三个月里,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冬季三个月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明代医家张介宾云:“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说明十二支的顺序,以子为始者象征阳气之始也。月建以寅为始者,象征阳气之备也。冬至和夏至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乃阴消阳生之时,即阳气开始发生,阳生于阴中,故以子为始。而月建以寅为始,是因为正月为阳气完备纯阳主事之时,故正月建寅。古人还根据北斗星斗柄指示的方位来确定时令、月份、节气,这种方法称为“斗纲月建”,即正月起于寅。

干支的阴阳属性是天干属阳,地支属阴。“阳道奇,阴道偶”,天干之中的甲、丙、戊、庚、壬为奇数属阳,乙、丁、己、辛、癸为偶数属阴;地支之中的子、寅、辰、午、申、戌为奇数属阳,丑、卯、巳、未、酉、亥为偶数属阴。

天干的五行方位属性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地支的五行方位属性为,东方寅卯属木,南方巳午属火,西方申酉属金,北方亥子属水,中央辰未戌丑属土。

天干配脏腑指:甲乙属木,甲为阳干属胆,乙为阴干属肝;丙丁属火,丙为阳干属小肠,丁为阴干属心;中央戊己属土,戊为阳干属胃,己为阴干属脾;庚辛属金,庚为阳干属大肠,辛为阴干属肺;壬癸属水,壬为阳干属膀胱,癸为阴干属肾。天干配脏腑歌诀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居膀胱癸肾脏,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地支与脏腑相关,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循行与十二时辰相关,经气循行的规律是,在寅时出于中焦注入手太阴肺经,卯时注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入足阳明胃经,巳时注入足太阴脾经,午时注入手少阴心经,未时注入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注入足太阳膀胱经,酉时注入足少阴肾经,戌时注入手厥阴心包经,亥时注入手少阳三焦经,子时注入足少阳胆经,丑时注入足厥阴肝经,寅时又返回至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十二地支配脏腑歌诀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天干用以纪运,以推求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在六十年当中,各岁的气候物候变化各具五行特点,故可以用五运来表示。其规律是,年干是甲己的年份,岁运属土,甲年为土运太过,己年为土运不及;年干为乙庚的年份,岁运属金,乙年为金运不及,庚年为金运太过;年干为丙辛的年份,岁运为水运,丙年为水运太过,辛年为水运不及;年干为丁壬的年份,岁运为木运,丁年为木运不及,壬年为木运太过;年干为戊癸的年份,岁运属火运,戊年为火运太过,癸年为火运不及。奇数之年,为太过;偶数之年,为不及。《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天干纪运,亦称为“十干统运”或“十干纪运”。

地支用以纪气,以推求各岁六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十二地支纪六气的规律,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用以推演六气的变化规律,其规律为,年支是子、午的年份,司天之气是少阴君火;年支是卯、酉的年份,司天之气是阳明燥金;年支是辰、戌的年份,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年支是巳、亥的年份,司天之气是厥阴风木;年支是寅、申的年份,司天之气是少阳相火;年支是丑、未的年份,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各岁的司天之气很重要,司天之气在具体时段主管小满至大暑时段的气候特点,也代表大寒至大暑所主的上半年气候特点;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分别主管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气候特征,所以,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均叫作“岁气”,因此,用地支以纪气,就能够判断各岁全年气候特征及发病特点。

《内经》运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形成的甲子周期来研究六十年各岁的五运六气变化规律,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由于在六十年的甲子周期中,天干往复排列六次,故曰:“天以六为节。”地支往复排列五次,故曰:“地以五为制。”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六十年有一千四百四十节气,正好是一个甲子周期。因此,“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即指此而言。

干支甲子相配的时辰节律、日节律、季节节律、年节律是《内经》研究自然规律、人体生命规律及疾病规律,以及判断疾病预后善恶的重要内容,可见干支甲子周期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