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口处,一位老者现身。
他身着一袭简朴的布衣,头发被一根木簪整齐地束起。
这位老者身材魁梧,四肢修长。他略显清瘦,但并非那种虚弱无力的模样。
他的脸庞方正,半黑半白的胡须垂至胸前,显得颇具威严。
尽管岁月已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他的眼神却依旧明亮如炬,宛如两盏明灯,能够洞察人心。
然而,此刻他明亮的眼眸中,却充满了深深的悲哀。
在他的眼梢,泪水悄然积聚,他坚韧地抑制着,不让那晶莹的水滴滑落。
一步接一步,他稳健地向前迈进,尽管心中满是哀伤,但他的背脊却如同磐石般坚韧,胸膛宽广地挺立着。
他行走间宛如龙腾虎跃,如同领地之上的虎王巡视四方,威严而令人敬畏。
他,正是一代豪杰,洪武大帝朱元璋!
“臣等参见圣驾!”
众人齐声恭敬地呼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宫殿深处的众人即刻止住了悲泣,他们谦卑而虔诚地俯首叩拜以示敬意。
“万岁?”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颤动,那双充满血丝的双眼凝视着殿堂中的棺椁,他冷然发出两声讥笑,
“我的儿子已然逝去,你们却还在称我万岁!万他娘的什么岁?”
霎时间,整个宫殿陷入了死寂之中。
朱元璋继续迈着沉重的步伐前行,虽然身体依旧笔直,但每一步似乎都充满了艰辛。
他那冷峻的目光在宫殿内扫过,留下的只是无声的哀愁。
无人敢于直视他的犀利目光,凡此目之所及,皆是谦恭低首、跪拜臣服的身影。
“他们皆在泣泪,但其中又有几人真心流露?你们心中的哀痛,能否与吾相提并论?”
朱元璋审视着大殿内的众人,无论是宫女太监,还是朝中重臣,乃至皇亲国戚,他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屑与冷笑。
然而,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那便是他的嫡孙朱允熥,一个平日里看似懦弱、言辞笨拙,甚至有些叛逆的孩子。
一名孙子跪在地上,脸上和身上都被泪水浸透,洁白的衣裳湿得如同刚从水中捞出。
他紧紧地抿着嘴唇,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悲痛,使得白色的牙齿下,那被咬破的嘴唇流出了鲜红的血迹。
“或许他并不聪明,但那又怎样呢?他是个好孩子,真心实意地为他的父亲流泪!”
“就算他显得有些软弱,那也是我们朱家的嫡孙,谁敢对他有丝毫的不敬?”
朱元璋边走边如此想着,对朱允熥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咚!咚!咚!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朱允熥三次深深叩首,头颅触及大殿地面那闪耀的金砖,殿内回荡着他磕头时发出的阵阵声响。随后,他缓缓抬起头,紧咬下唇,自那沙哑的嗓音中,艰难地挤出一个字。
“皇爷爷。”
在那一刹那,朱元璋强忍的泪水,随着这一声“皇爷爷”,不禁夺眶而出。
他加快步伐,迅速走到朱允熥身旁,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大手伸出,意图轻抚朱允熥的发顶,但最终却沉甸甸地落在他的肩膀上。
无数的话语汇集成了一句深情的话语,朱元璋哽咽着,声音颤抖着说:“孩子!皇爷爷来了!皇爷爷在此!”
朱允熥泪眼婆娑,凝视着眼前的朱元璋,心中满是对家的思念和感慨。
“孩子”
朱元璋轻触了他的肩头,低声说道:“起来,起来!”
随后,他缓缓走向那庄严的灵柩,目光凝视着其中,那张与他极为相似的面容,却是已经先他一步离去的儿子。
此刻的朱元璋,身上曾经如虎添翼的威严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怀悲伤,显露出岁月痕迹的老者。
“标儿!”
朱元璋声音哽咽,低声唤出了那两个充满情感的字眼。
渴望触摸那棺椁中熟悉的面容,但他的双手,曾沾满鲜血,此刻却微微颤栗,带着莫名的畏惧。
四十载岁月,这是他最为疼爱的儿子,是他与挚爱的皇后所孕育的结晶,朱家最为珍视的嫡长子。
年方十龄,便被册封为吴王世子,风华正茂。
十三岁之际,更被立为大明太子,承载了朱元璋无尽的期望。
朱元璋一生杀戮无数,却不愿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陷入血海之中。因此,他从小就聘请名师教导,寄予厚望,期待他成为一代明君。
这个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期望,不仅让母亲引以为傲,也赢得了大明臣子的尊敬。
他性格温和而坚韧,品性正直且谦逊。
他对自己和母亲都表现出极度的忠诚和孝顺,对臣子们则展现出宽容和耐心,胸怀宽广。
他与兄弟情深意重,如同长兄般慈爱。
他无疑是朱元璋此生最为自豪的成就!
同时,他也是朱家江山未来最坚实的支柱!
然而,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生命的消逝,令人痛惜。
凝望着棺椁之内那逝去的孩子,一股沉重的气息沉甸甸地压在朱元璋的心头,令他感到窒息般的压抑。
他内心充满了哀伤,渴望能够放声痛哭,呼唤逝去亲人的名字。
然而,身为天子的庄重与皇帝的尊严,迫使他只能将这些深深的悲痛,默默地藏匿在心底。
突然间,众人的目光中,皇帝的身躯微微一晃,那只历经沧桑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棺椁的边缘。
脚步显得不稳。
“万岁!”
“皇上!”
“爷爷!”
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如潮水般涌来,然而朱元璋的身躯,却并未因这些呼声而倒下。
在他脚步摇晃的瞬间,一双看似纤细却坚定的手臂,紧紧地环绕住了他的腰间。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激荡的情绪。
在俯首之际,赫然发现,稳稳扶住他,使他避免跌倒失态的,是那个在平素看似懦弱、言语稍显笨拙,但在私下里却带着些许调皮的孙子——朱允熥。
他深情地唤道:“皇爷爷!”
朱允熥的声音带着哽咽,“您一定要多加保重啊!
前几日在父亲病榻边,他紧紧握着孙儿的手,嘱托说您年事已高,身上还留有多年征战沙场所受的旧疾,让我务必好好孝敬您!”
朱允熥的泪水,浸湿了朱元璋的布衣,他继续倾诉道:“爷爷,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您就是孙儿的天啊!孙儿自幼便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如今又痛失了父亲的庇护,孙儿如今只余您一人,唯有爷爷您相伴了!爷爷!”
顷刻之间,朱元璋的泪水如泉涌而出,无法自抑。
人们常说皇帝万寿无疆,然而皇帝终究也是凡人,同样会面临衰老,疾病,乃至生命的终结。
皇帝也是人,他们同样拥有情感,拥有爱。
目睹孙儿真挚的情感流露,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深深的关怀,无尽的依恋与信赖,朱元璋的心中充满了感慨。
“皇爷爷在此守护!皇爷爷在此!”
朱元璋那宽厚的手掌,轻轻抚摸着朱允熥的发丝,他宽慰道:“别怕,皇爷爷在此,你皇爷爷不会倒下!无人能撼动!”
此刻,吕氏忽然在旁跪地哀泣,声泪俱下,
“陛下,您一定要保重龙体!保重啊!允炆他们几个,还需您来指点迷津!”
她边哭边悄然给朱允炆使了个眼色。
朱允炆见状,迅速双膝跪地,向前挪动,紧紧拽住朱元璋的衣摆,哽咽道:“皇爷爷,求您保重!”
朱元璋目光转向朱允熥,再移向朱允炆,眼中充满了深切的慈祥和爱意。
他轻抚着他们的头顶,声音微微颤抖,
“我的傻孩子啊,我的傻孩子!”
随后,朱允炆关切地对旁边的宫人说道:
“快扶皇爷爷到一旁休息!”
他紧接着吩咐道:
“速速,搬来一张椅子!皇爷爷腰部有伤,务必加上柔软的垫子!”
果然,这龙的血脉传承下的子孙,没有一个是平庸无能的。
朱允熥在内心发出嘲讽的笑声,他与朱元璋的祖孙情深尚在眼前,却已有人迫不及待地上演着孝子贤孙的戏码。
他身处这个身份,除了博取朱元璋的认同,别无他法。
那通往至高无上的帝位之路,便是他唯一的抉择。
朱允熥在心中冷笑自语,
“哼,我岂会甘愿为朱允炆做嫁衣!”
他决意不会让他人轻易取得胜利。
在宫人的扶持下,朱元璋正欲坐下,此刻,朱允熥再度俯身叩首。
他低声而坚定地开口:“皇爷爷,孙儿有一事恳请您垂听。”
朱元璋大手一扬,神情略显沉痛,他回应道:
“你我爷孙之间,有何不可直言?”
朱允熥面含悲色,双眼因哭泣而显得红肿,他缓缓道:
“在父亲在世之时,孙儿曾顽劣不化,让父亲费心劳神。”
他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继续说道:“父亲已逝,孙儿如今欲前往皇觉寺内,我守孝三载,每日虔诚茹素,持斋念佛,诵念经文,倾听佛语。这一切,皆是为了我的父亲,以及至高无上的皇爷爷。我在佛前诚心祈求,愿为父亲积累无量功德,也祈愿爷爷福寿绵延,长命百岁!”
说完,他再度深深叩首,恳求道:“恳请皇爷爷慈悲恩准!”
朱元璋原本平复的内心,再次被这份孝心所触动。
“多么孝顺的子孙啊!”
他心中感慨,孝道作为衡量一个男儿的基石,是这个时代最受人推崇的美德。
众生皆尊崇佛教的善行与功德,朱元璋少年时期亦曾在皇觉寺修行成为僧侣。
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毅然决然地愿意奉献了自己宝贵的三年时光,摒弃了世间的荣华与富贵。
他虔诚地在佛祖面前诵经祷告,只为父亲之灵得以安息,祈求祖父长寿安康,身体健康。
这是多么深厚的孝道?
又是何等崇高的声誉?
朱元璋怎能不为之动容?
他凝视着朱允熥那张充满真挚与恳切的脸庞,那张与他儿子极其相似的面容,内心的情感难以言表。
朱元璋的心头涌现出既酸楚又满足的情绪。
男子,尤其是那些经过人生风雨洗礼的男人,才能真正地成熟和成长!
提及这位孙子,他虽然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但无疑,他已然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朱元璋而言,每一个孙子都是他的心头好。
在这一刻,他忘却了朱允熥平日里所展现出的那份懦弱和笨拙,以及他那些顽皮的举止。
然而,朱元璋的心中却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情绪。
他甚至有些不满,为何如此优秀的孙子,在他人眼中却常常受到非议。
我的孙子,他是如此出色,为何总是被人误解?
一位如此恭敬孝顺的子孙,怎能与顽劣二字相提并论?
又怎能说他愚蠢或懦弱呢?
当朱元璋思绪至此,心中不禁泛起一阵自我反思的涟漪。
作为这位皇帝爷爷,他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忽视了这个年轻的孙儿?
观察到朱元璋陷入沉思,久久未曾开口。
朱允熥再次恭敬地俯身叩拜,他语气坚定地说:
“皇爷爷,请您理解孙儿的一片赤诚孝心吧!”
说完,他膝行向前两步,双手轻放在朱元璋的膝上,声音哽咽,泣声连连。
凝视着朱允熥那略显憔悴的面庞,红肿的眼眶透露出他内心的悲痛,回想起这孩子得知父亲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甚至当场昏厥过去。
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怜爱,他轻声安抚道:“好孩子,你的孝心朕明白。然而此刻,并非我们悲痛欲绝的时刻,你父亲已逝,你更应该保重身体,好好活下去,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你不仅为他人考虑,更要为你的爷爷这把年迈的身躯着想。”
“皇爷爷!”
朱允熥眼中闪烁着泪光,缓缓将头倚靠在朱元璋的腿上。
朱元璋轻叹一声,道:“你这痴儿,真是让人心疼啊!”
泪光闪烁间,那双手轻柔地抚摸着朱允熥的发丝,低声细语地述说着。
在庄重的奉安殿中,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格外清晰,无论是朝廷中的臣子,还是宫中的侍者,都被这一幕深深触动。
朱元璋,作为一位君主,他首先是帝国的皇帝,然后才是一个慈祥的爷爷。
而朱允熥,身为皇室后代,他首先是一位忠诚的臣子,然后才是一个被疼爱的孙子。
在这个崇尚礼仪与法度的封建时代,即使是面对自己最疼爱的子孙,皇帝也不能轻易展现内心的真情流露。
然而在此刻,皇帝却宛如一位平凡人家的祖父,与嫡孙轻声细语,相互依偎。
这位嫡孙的身份,自然让人遐思不已。
特别是吕氏,她望着朱允熥的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
为了太子守孝一事,她清晨特地嘱咐儿子朱允炆,要向皇帝传达这一信息。
然而,这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朱允熥,却意外地提及了此事。
这使得吕氏心中顿时慌乱,急忙又向儿子示意。
朱允炆立刻领会了母亲的意图,也随即靠近了皇帝。
在朱元璋的身旁,朱允炆哽咽着哭诉:“皇爷爷,孙儿……孙儿也要为父亲尽孝!”
看着朱允炆那张苍白无力的面容,朱允熥心中冷笑不已。
他暗自思忖:“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
是我先提出要守孝,你朱允炆不过是在我之后模仿。
我的孝心是出自真心实意,而你则是为了锦上添花。
在朱元璋心中,我的孝心是完美无缺的,而你的孝心,恐怕会有些许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