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老朱:关键决策你做错,即使小事你做对,作用也不大
- 剧透历史:从大明朱元璋崩溃开始
- 幼儿园队长
- 2041字
- 2024-06-17 21:06:48
【但是阿鲁台十分虚弱,这使它不能成为大明的一个有力的盟友。】
【由于阿鲁台的无能,兀良哈受到鼓舞,不时威胁明朝的边境。】
【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当兀良哈袭击明朝北境时。】
【恰好明宣宗率领3千骑兵视察边境,亲自击退了兀良哈的军队。】
【后来明宣宗对边防作了一些变动。】
【在战略要地开平卫之南,明朝军队在薛禄的率领下在一些城市构筑防御工事。】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禄建议把边境防务集中在此。】
【他还建议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
【这个决定后来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
【它把几百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时又限制了明朝军队,使他们越来越采取守势。】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摇了摇头,深感这举的愚蠢。
纵然不进攻,也不应该把防线退到这种地步啊。
你这样搞,未来的大明很被动。
日后的明军,必然十分被动。
自己的子孙越发平庸了。
朱允炆那个傻蛋先不评价。
老四朱棣,老朱觉得这小子总体还是可以的。
然后到了老四儿子朱高炽,老朱感觉又逊色了几分。
再然后,到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老朱明显感觉能吐槽的点更多了。
自家的子孙,除了老四还可以掰掰手腕。
比起刘家的汉文帝、汉景帝,朱高炽和朱瞻基始终差点意思啊。
......
【同时在西面,瓦剌已经强大。】
【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击败阿鲁台。】
【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没有成功。】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脱欢领导下的瓦剌击溃了阿鲁台并把他杀死。】
【瓦剌无可争辩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
【这次胜利后,脱欢依然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保持着与明廷的友好关系。】
【但是,瓦剌此时的伏低做小,并不是畏惧大明,而是在继续积累力量。】
【明初洪武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
【其中主要的据点有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开平卫(兴和所)、大宁卫、安东卫及吉林船厂。】
【朱棣登基后将北平行都司山后除开平外、丰洲滩东胜卫所尽数废除。】
【但永乐依然掌控及巡逻上述地区。】
【到了宣德时期,朱瞻基将开平卫、亦集乃旧城、兴和所,吉林船厂内迁。】
【这致使明朝边防出现漏洞。】
【朱瞻基对于游荡在河套的脱欢人马及南逃的阿鲁台细心抚谕。】
【对于受到阿鲁台打击而南迁放牧的兀良哈给予默许。】
【对于被袭击东走的海西女真给予漠视。】
【对于驱逐瓦剌的明军军士给予呵斥。】
【明朝前期撤离阴山边疆后,蒙古草原内乱的失败者不再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这一军事空虚地带。】
【最先进入这一地区的是宣德后期在与瓦刺战争失败的鞑靼阿鲁台。】
【对于阿鲁台的南下,明宣宗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默认鞑靼占据阴山南疆的政治事实。】
【促使明朝、蒙古之间政治边界由此明确起来。】
【在瓦刺、兀良哈压力之下。】
【鞑靼残部沿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不断西走至甘肃境外。】
【从而彻底打通了阴山边疆,将之转变为蒙古各部来往通畅的“阴山走廊“。】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扶额长叹,这下好了,彻底放开了对蒙古的压制了。
老朱甚至敢断定,未来的大明几十年间,强大起来的蒙古人必然大规模南下试探大明。
......
李世民越看光幕,越觉得这个朱瞻基不过是中人之资。
勇猛,他是有的。
一些小决策,朱瞻基做得还可以。
可帝王最重要的,是做对关键决策。
做对一个关键决策,抓住重点,是最重要的。
有时甚至比你做对一百个小决策还重要。
朱瞻基面对蒙古人,是步步后撤的趋势啊。
这样想都不用想,顶多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
蒙古人必然跃跃欲试,欲试中原鼎之轻重。
纵然朱棣永乐朝用兵颇多,要纠正,也不用纠正过枉到这个地步。
......
【宣德三年(1428年)闰四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侵夺南甸、腾冲等处地方。】
【沐晟上奏请发云南、贵州、四川官军五万人及各处土兵讨之。】
【又奏老挝宣慰司刀线歹及宁远州土官刀吉罕协助交阯,罪不可容。】
【明宣宗认为:麓川之事,与西南等高层计议怎么抚谕。】
【虽麓川作过必当威服,但念数年来征交阯,讨四川番寇,军民劳弊未甦。】
【所以这次还是立即同云南三司廵按、监察御史再遣人招抚。】
【如能顺服,则不必用兵,这个当然是理想收场了。】
【但是再执迷不悛,那就只能调云南官军土军及木邦宣慰司等处夷兵勦之。】
【老挝、宁远,大明朝廷认为亦不必深究。】
【以上种种,致使明朝在西南的威信大失。】
【麓川亦大肆扩张,故有后来明英宗征麓川之役。】
......
大明,洪武帝朱元璋时空。
老朱摇了摇头,对朱瞻基这样处理并不满意。
怎么可以这么做呢,做事情最怕就是进一退二,畏首畏尾。
敌人已经主动挑衅,必然是在试探大明的态度。
纵然你真的不想打,也要做出非常强硬的样子。
这个时候,绝不可以示弱以敌。
这样做,不就是留下了祸端吗?
边防政策是四处漏风,既抓不住主要矛盾(蒙古人),又没有抓住次要矛盾。
头和腚都没顾住。
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刘弗陵,人家虽然也是休养生息,可人家是积极防御的。
自家儿孙等同全部防线后退,陷入消极被动防御中。
这样的话,不可能未来不出事的。
敌人一定会越发嚣张,越发强大起来的。
果然,这个光幕后面说敌人因此扩张,又把问题留给了后人。
不过,老朱好奇这个明英宗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