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没有人陪伴的陈浩,独自驾车来到云蒙山的一个隐秘小山村里,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村子常年住着130多户人,家家户户出门就是小森林,跟着节气过日子。

云蒙山中的吕家堡周长五百六十多米,有城门洞和瓮城。内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长三百米,外墙用石块砌成。承载了多少荣辱、兴衰、苦难与骄傲,寄托了多少理想与希望。更有多少奥秘、奇迹等待人们去探寻、揭秘。

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石头砌成的石头房屋,别有一番韵味。在村落几百年的窑洞到处都是,置身进去一种古朴扑面而来。除了窑洞,古建筑也是特别多,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剪纸都是一大特色。

吕家堡居民很分散,其中吕姓占绝大多数。据老村支书讲,他们的祖先是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而来,当时有姓吕的兄弟二人在迁移途中见这里依山傍水,就在此定居下来。老村支书告诉陈浩,村子里除了吕姓,其他姓氏也很多,李姓氏是除吕姓之外的第二大姓。

村子里村民有三个居住区域,堡中间的为吕姓居民所居,顺路而下的另一个区域为郭姓和冯姓以及柴姓所居,至于位于靠上的区域住的大多是李姓及郭姓。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世代都以打猎为生,除了打猎,烧炭也是谋生的工作之一。

为了让陈浩了解过去的历史,老书记带领陈浩参观了烧炭留下的一个个炭窑。据老书记说,他的父亲年轻时就是这里的烧炭工。

在老书记的带领下,陈浩见到村支书吕方圆,吕方圆详细地向陈浩介绍了村里的情况。

吕家堡村130户455人中大部分人从事农业工作,少部分人从事烧炭。410人参与了农村合作医疗,少数村民不愿交一年370元的医保,个别老年人得大病选择放弃治疗。

村里2009年10月才通电,一条山路就修了多年,虽然村域面积600多公顷,但是能够种植的耕地不足700亩。人均收入约千元,村集体收入不足万元。一些老年农民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前,他们还能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基本上能自给自足,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晚年生活需要格外受到关注。

村里留守的100多名老年人,他们年轻时多数去城里打过工,年老力衰后选择回村终老,因养老医疗保障水平低、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乏保障,即便大家手里有点积蓄,也算不上宽裕,一旦生病则面临返贫风险。

走进李俊镇的家里,他和老伴康秀珍正黑着灯在家看电视,堂屋里的一些家具是他们从外面捡回来的,老两口主要靠每个月500多元养老金过日子。类似李俊镇这样的独居老人在村里并不鲜见。当前乡村的年轻人进城入镇后普遍背负房贷,少数留守乡村的空巢老人得不到照料,平时还要省吃俭用贴补儿女。此外,人情负担、医疗费用等方面的负担也不容忽视。

陈浩说:“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有助于为终老乡村的老年人兜牢民生保障网,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提升乡村老年人保障水平,应积极开发乡村留守老人的人力资源,把老年人自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养老。推动乡村老年人参与农业技术服务项目、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此外,可以进一步完善乡村老人助餐补贴制度,针对独居、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困难的乡村老年群体,提供精准化的助餐优待等。”

吕方圆说:“城乡关系已发生重大变迁,以地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正渐渐步入乡土变故土、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阶段。”

陈浩说:“虽然我没有能力左右时代的进程,但是我可以助一方百姓。”

吕方圆对陈浩说:“老兄,我们这里的雨有两种称谓:过雨和普雨。

过雨就是暴雨,打雷闪电,雨点大如铜钱,落地生尘。一派硝烟弥漫的战争气象。那是暴晒的结果。过雨最长不过十分钟,因此叫过雨。每逢过雨,短短十分钟,便是遍地汪洋了,沟里更是惊涛拍岸,气吞万里。想想那多少山脉落的雨都汇集到这里来了。过雨来一次,路就断一次。因此,过雨过后,我们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了。”

陈浩看着蜿蜒的羊肠小道说:“要想改变这个现状,让村落依然坚守在‘青山绿水’之间,只能修建混凝土路,砂石路已经不能承载历史的前进车轮。”

吕方圆无奈地看着山路说:“俗话说‘一文钱憋死英雄汉’,明知道山里的货运不出,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但是几十年来我们只能修修补补。”

陈浩说:“农村公路‘新三通’是指“路通、水通、网通”,即农村公路建设要实现通达、通畅、通网的目标。

首先,路通是指农村公路建设要达到路况良好、安全畅通、方便快捷的要求。这需要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保持路面平整、路基稳定、排水畅通,并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同时为了方便农民出行,还需要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候车亭等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

其次,水通是指农村公路建设要与河流、桥梁、涵洞等水利设施相互配合,确保洪水期间道路的畅通。这需要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时修复损坏的桥梁、涵洞等设施,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最后,网通是指农村公路建设要实现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这需要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规划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结构,提高农村公路的连接度和通达性。

农村公路新三通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协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新三通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吕方圆说:“有些村60%的人都进城了,不仅反映了个别农村的现状,更映射出我国农村整体的变迁。一边是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另一边是乡村空心化。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行政村平均每年减少三千多个。究其原因一是乡村产业基础弱,吸引力不足;二是农二代与农三代缺乏基本农业技能,返乡不再是保底选择;三是城镇能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

陈浩说:“你不用‘杞人忧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产业转移、大城市生活成本走高,出现回流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大城市人口向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回流,在本地产生更多就业岗位。”

吕方圆说:“但回流空间并非回到乡村,更多返回到县域。”

陈浩对吕方圆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此前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低技能劳动者,有待新模式解决,我们可以‘筑巢引凤’。”

“老兄,具体怎么办?”吕方圆问陈浩。

陈浩说:“守好家,发展地缘经济。”

“什么是地缘经济?”吕方圆又问陈浩。

陈浩说:“简单来说,地缘经济就是地理因素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地缘经济亦称区域经济或地区经济,是一种经济学视角,它将经济活动与地理因素紧密结合。这个概念关注的是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生产体系。地缘经济的核心是地域界限,它围绕着经济要素的分布和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揭示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和外延性。

区域的定义通常指独立政治实体内部的经济圈子,进一步细化,可以划分为城市群或都市群,这些城市集群内部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此外,地缘经济也体现在国际层面,如在国际区域经济组织框架下的合作,这些合作提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

最近,关于闽台地缘关系的研讨会就在福州顺利举行,专家们聚焦两地在地缘经济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探讨如何通过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推动各自发展,以及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与策略。此次会议为深入理解地缘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视角。”

“适应我们的地缘经济是什么?”吕方圆再问陈浩。

陈浩说:“守住青山绿水,不忘初心与使命,农人做到‘以田报国’。从古至今,农民始终是整个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承载着粮食的生产、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农民,是扎根于土地的人,是耕耘者、播种者和收获者,是生生不息、辛勤耕耘,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在繁华的都市和远离尘嚣的乡村,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挥汗耕耘,辛勤劳作,守护着这片土地,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农民们的辛苦付出和贡献,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民的伟大在于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面对狂风暴雨、酷暑严寒,农民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他们无怨无悔,将自己的生命与精力贡献给了土地。正是有了农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饮食,有了我们日常的稻米、小麦和果蔬,有了我们每一餐的饱腹和满足。

农业是根本,农民是铸就这根本的砖石。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在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劳作中熠熠生辉,他们是大地的掌舵者,是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看得见、吃得到的丰收和繁荣。

而今,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下,农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人不再依靠锄头和犁耙,而是善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从种植到收割,从天气预报到土壤检测,从市场行情到产销信息,都能通过现代技术获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便捷。新农人积极融入这股改革创新的潮流,勇担起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然而,新农人的地位和待遇依然不容忽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农民选择离开故乡到城市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大,留守儿童问题凸显,人口流动和老龄化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农村土地流转、农民社保、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农人,是这片土地的英雄,是这方天地的见证者。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勇敢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敬和感激。在收获的季节,让我们一起为农民们的辛勤耕耘鼓掌;在农忙的日子里,让我们为农人加油助力;在农村的土地上,让我们牢记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愿新农人的辛勤劳作得到更好的回报,农业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吕方圆说:“我懂了,‘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强调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确保了粮食安全,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繁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保障的来源。因此保护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能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粮食的重要性。”

陈浩对吕方圆的认识很满意,于是决定帮助吕方圆,帮助吕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