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我最近的感觉和2018年的感觉达到了如此相似的程度。思来想去,我好像在迷糊之间看到了这个原因,是依赖让我重复了那段我并不想去回忆的历史。
那段故事是来自于我和我的一个朋友。在遇到她之前,我会主动地同很多人交朋友,也会开放地无差别地对待我的每一个朋友。遇到她之后,我的朋友圈里就只有她一个人了,从初一到初三,我们像两个连体婴儿般的形影不离,我们一起彻夜长谈,一起在操场上哈哈大笑,一起在操场上互相谈论暗恋对象。她曾说过我们是如此之像,说过有幸遇见我之类的话,她是我曾经最好的朋友,她也是我唯一说过,如果她是男生,那我一定会爱上她的人。那时候,我以为我们的友谊会很久很久。随着我们成长,你越来越像以前的我总能轻而易举的同她人做朋友,而我一天比一天更沉默。故事不是以一方妒忌一方而分裂,是你对我的态度。家庭,学习亦或是关系中的矛盾,让我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可惜,我当时并没有敏锐地感知到变化的过程。我只知道因为自己的变化这个原因,身边的人都在以一种方式远离自己,我想紧紧抓住即将失去的一切,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后来,我丧失了一切,只有孤独,自卑和沉默。
后来这几年,我没有朋友。孤独像蛹包裹着我,没有人可以真正走进我,我也无法做到走进他人,我的生活里充满了恐惧。
直到上了大学,我遇到了一些朋友。有人让我感觉自己有能力交朋友了,有人让我知道我可以对友谊有需求(因为在那段失去自我的时期,我对友谊是仰视的,是无需求,且我内心是有距离的),也有人重新让我感觉到友谊像是达到了我与初中朋友那个程度。问题就在这里,我再一次走进了那个温和的良夜。
也许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样的友谊很好呀,是很难得的,我没必要因为这个难受。依赖得到满足确实可以让人产生一股很大的幸福感。但是它有一个很严苛的前提,就是所有人都必须一直站在开始的那个位置,而且关系必须封闭不允许其他人闯进来,这两个条件其中一个不满足就会产生一方的痛苦,痛苦产生之后如果无法自洽还可能会产生能量的迁移。
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我最近对我朋友产生了情绪。因为我对她有依赖,但她将自己的依赖具体对象从放在我身上到放在了她对象上,这大概也是我内心这份“烦躁和妒忌”产生的源泉,是她打破我们友谊关系的平衡而我无法解除依赖对象的情绪上的表现。前面这份依赖在我这里表现不明显,我想原因可能是我将这个转移到了我对象身上,然后他一系列反依赖的行为,让我有点伤心,为了自洽不得不把依赖从他身上转移,然后依赖可能又回到了我朋友身上表现为烦躁。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当对象表现得像是一个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时候,自己表现的是一个焦虑型依恋人格,会觉得自己有多爱对方。我以前也深以为然,当我处于焦虑型依恋的时候,一点点的小事情都可以让我悲伤的不知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有多么多么爱这个人。事实真的这样吗?你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忽略了才难受,那是爱吗?是的,不过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爱对方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个时候人就喜欢把自己这种爱自己的行为圈在爱他人的领域里。这就是依赖幻化成爱的一种表现,我并不是说依赖不是爱的一种啊,只是还远远不够成为爱的代名词。扯远了,回归正题,我想谈谈为什么我要写这个话题。这种来自依赖的爱是我前段时间梦寐以求的恋爱方式,也是我现在不太感冒的一个东西,甚至有点厌恶。来自依赖的爱情是两个人时时刻刻都想粘在一起的恋爱方式,我有段时间是真的很想体验这个,但是某人不愿意体验这个,就作罢了。然后我为什么讨厌呢?其实也不是讨厌,只是不苟同,然后依赖在朋友身上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情绪,以致我听到我朋友的声音就烦(这一点我很抱歉,我的朋友,我不是故意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下次再继续,困了,睡觉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