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
蜀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之年。
而蜀地也迎来了他的女主人——苗女司颜欣。
为此,杨昊勒令全蜀地停止三天一切建设,与民同乐。
同时大摆酒席,宴请苗疆百姓以显其重视。
有了联姻后,杨昊常以苗族女婿自称,以此来减免苗民抵抗之心。
同时,苗疆女子大多美丽万分,有了杨昊带头,汉苗通婚越来越普遍,汉人男子以娶到苗疆女子为荣。
而汉人女子勤俭持家,迎娶汉女在两族推动下成为一种潮流。
民族矛盾在此时逐渐消弭。
整个秋季,无事!
影卫沉寂,苗疆无忧。
粮库丰盈,足以接济流民。
而这些流民并没有闲着,他们的身影依然穿梭在荒芜的土地中。
他们挥洒着汗水,将汗水种植于当下,将希望播撒于来年。
整个蜀地土地的规模也在冬季,近乎拓展了一倍。
而杨昊的士兵也没有闲着。
他们在锻炼之余,也屯田以养利。
至于基础设施,流民与汉民拓展了城市规模,各郡县都在不断建设中。
水利更不必多说!
土地规模扩大,水库等灌溉引流设施相继发展。
随着暗卫的增多,影卫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榨,他们也不得不转入暗中,保存力量,等待指令。
如今的蜀地,在杨昊的治理之下,变得井井有条。
俨然一个世外桃源,乱世仙境。
就连北方的匪寇,都开始举寨北移。
内部环境和平,但外部却堪忧。
如今大周局势,已然陷入拉锯战。
本来朝廷处于优势。
可周皇急于求成,这才给与他们可乘之机。
尽管有朝臣此时建议修养生息!
他并没有采纳。
发兵二十万,兵分三路攻打叛军。
本来官军势如破竹,一个月内收复北境二十余座城池。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八位藩王面对外忧,短暂消除矛盾,同仇敌忾。
在潍水一带,设埋伏,大破中路五万官军。
自此战后,匪军兵锋锐利,朝廷优势不再,所收之领土尽皆沦陷。
听完前线战报之后!
周皇不由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五万官军,全军覆灭!
他从来没有想到,朝廷会有如此重大失利。
自此之后,朝廷在短时间内,无力收复北境。
尽管他知道,此时攻打北境并非最佳选择!
流民叛乱,列国环伺,藩王作壁上观,皇权不稳等等因素,都让大周无力承担大型战争。
战争,从来不是两军之间的对抗。
而是两国之间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对抗。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就算打胜,周皇只会得到一个残破不堪的大周。
而失败,则将会把大周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周皇何曾不知这些后果。
可他必须去做!
因为他清楚,如若不灭掉北境藩王,只会造成更为恶劣的结果。
一便是天下藩王,该如何对待朝廷?
中央集权将会被进一步削弱。
二便是北境处理滞后,各国势力定然参与其中!
他们不会主动进攻大周,以让他国找到理由。
可扶持北境,进可裂大周,退可弱周。
唯一变数,乃是西秦。
所以不能将大周逼急了,使其鱼死网破。
这般做便是最好!
三便是朝堂诸公反叛心顿起。
他们都会模棱两可,两方投资,自己得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方可投效。
可自己失败了。
失败就得承担失败的代价。
此时他不得不休戈止兵,休养生息。
北境藩王并没有趁虚而入,因为此时的他们,也犹如强弩之末。
他们抵挡进攻便已拼尽全力,怎会有兵力与实力入侵呢?
两方在岭山一带驻扎兵马,修筑防线。
面对列国,他选择承认列国所占之城池为他国领土,以换取列国不再疲弱大周。
列国见大周如此实诚,而自己目的已然达到,又恐刺激大周使其调动戚家军,便欣然接受此番意见。
而大周民间得知后,一片哗然!
大周百年以来,可曾有割土以换安定君主者?
未曾有!
只有如今之周皇。
大周子民尽皆唾骂。
就连北境藩王,也趁此机会,发动舆论攻势。
可周皇不管!
因为只有做,才能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民胆敢议论此事者,死!
在他的镇压下,国民不敢妄言。
而后他便出台了大量政策,恢复民力。
同时抽调部分兵力,剿灭境内匪寇。
如此政策后,风评渐渐好转。
同时,大周国力在缓缓恢复中。
此时的杨昊,正在悠闲的闲逛着。
他就如同一位领主一般视察着自己的领地。
新年已过,春意复苏,万物生长,此时蜀地的温度虽然不冷。
但天气多变,杨昊的身上还是套着一件棉袄。
自从迎娶苗女之后,就连杨昊都觉得,自己的稚嫩已然退去。
变得成熟了不少。
而身边的百姓们见着蜀王,也只是主动避让了几步。
因为身边的侍卫在保护着他的安全,而杨昊早已见面多次,见怪不怪了。
杨昊看着这巍峨的城池,不由得感叹一番。
料想自己刚来之时,破败无比。
而如今的蓉城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常住人口都由以往的六千人,增长到了八万人。
城池规模已然拓展了五倍。
所幸杨昊是文科专业,他对城市规划乃是行家。
所以!
如今的城池按照他的构想建造完成。
各城市职能相得益彰,各类人员准备妥当。
完全不用考虑穿高跟鞋去躲避污秽物的问题。
当然!
对于一个古代城池而言,最为重要的,还是防御功能。
不像现代化,再高的城墙都没有阻止热武器,所以便没了用武之处。
冷兵器时代则完全不同!
这些城墙将会保护好自己。
尤其这可是自己的老巢,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自己也能够缩在龟壳之中,等待救援。
杨昊不期望能够同汴京城般坚固,高仿就行。
所以杨昊这两年内,已三次建高城墙,拓宽河道了。
为了防止偷工减料,杨昊着令每一块砖都须刻上匠人与所负责官员姓名。
一旦出现问题,永无年限,即刻问责。
在这般情况下,谁敢动心思?
而城内,各路基都是从远山之中所寻的坚硬石头,将其压实填充路面。
同时铺上稻草,黏土,使其凝固。
以至于在下雨时刻,也不会出现任何泥泞不堪的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