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设局抓捕匈奴间谍(23)

由于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所以今晚的繁昌县城内从掌灯时分开始,就显得格外地热闹。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吃完了饭后都穿上新衣服从家里出来赏灯笼观社火,也有跑到河边去看花船表演的。其实,在皖南老徽州除了精美的徽派建筑和盛极一时的徽商外,还有孕育了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皖南古老的人们,则在这片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徽派民俗文化。和北方的风俗有所不同,在皖南地区年的味道其实从腊月初一那天就已经开始。正好今天有时间,我就在这里同大家好好说说皖南地区的年俗文化。在国内的很多地方,腊月初八会敬菩萨,吃腊八粥。但是在皖南地区的腊八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的话,家家户户都会将屋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棉被服装拿出来晾晒。依照当地的说法叫做“打扬尘’,意思就是将家中的灰尘清扫干净迎接新年。过了腊八,皖南的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做方片糖。这种糖采用当地特有的硒米,加上野蜂蜜文火熬制而成。吃起来香甜可口,是皖南地区过年期间招待亲朋好友的独特美食。腊月初十至二十期间,又到了杀年猪的时候。当地的村民会在祠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皖南地区的小年不像北方地区那样是腊月二十三,而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在这一天,家中的长辈会带着从外地回家过年的晚辈一起去祭奠先祖,民间的说法叫接祖宗老回家过年。也是从二十四这天开始,每家每户开始置办年货。

至于说烟花爆竹,瓜果蔬菜,年画春联,烟酒节礼等东西,可都是每户人家必备的采购。由于地域的差异,现代社会可能在很多地方已经感受不到浓浓的节日气息,但是只要来到皖南地区,在这里你可以随时找到那些看到见,摸得着的年俗风情。至于说在皖南各地,春节的风俗和所举办的活动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火狮舞,每年在现代社会里宣城市上庄镇举办的安苗节和正月十八抬汪公民俗活动上,余川村的火狮舞总能吸引眼球,成为各路游客和摄影家追逐的热点。火狮舞源于明代,主要流行于绩溪上庄一带。逢节会夜晚,村人组织男丁擎狮游舞。火狮由狮头、狮身、狮尾连成,狮头和狮尾各安装二尺长的杂木柄,供舞狮人撑擎表演。狮头及狮身、尾依照雄狮形象彩画,狮身、尾贴挂五彩绒毛。狮头、身、尾内装篾架,篾架上安铁钉,以便安插蜡烛。表演时,狮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其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火焰腾空,“火狮”跃舞,鼓乐铿锵,场面热烈,表演时,鼓乐队根据火狮表演的动作设计鼓点,极具艺术性。因其形式新颖,倍受百姓喜爱,迅速流传。起初,明末清初,余川、旺川的火狮舞最为兴盛、久演不衰,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想看“火狮”舞,快到余川和七都(旺川),看了火狮舞,回家做事不辛苦,想学学不会,真是个二百五”。由此可见,火狮舞在宣城当地多么深受群众喜爱。

而在黄山地区,则喜欢在过年期间跳竹马。跳竹马是由徽剧演变而来的一种传统民俗,又叫汉马和徽马,是过去农村农闲和春节时的娱乐节目,距今已有四五百年。跳马表演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刘备送谋士徐庶去曹营的故事。徽州民间老艺人被这则故事所感动,将徐庶传授作战阵法的故事用竹马形式编成龙门阵、文武梅花阵、铁壁合围阵、五子登科阵、赤壁铁索网阵、四面埋伏阵、耙子珑阵、腾云驾雾阵、一字长蛇阵等来表演,传承至今。而在无为地区,春节前后玩鱼灯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相传祖辈们以长江捕鱼为生,为了庆贺渔业丰收,岁尾年初,村里都要制作金鱼、黄鱼、鲥鱼、鲑鱼、鲤鱼、鲢鱼、鲫鱼和乌鱼8盏鱼灯,鱼灯通体由竹篾扎制,蒙以纱布,纱布外刷胶,鱼身上分别绘有八仙图案,寓意天下太平,从每年农历腊月小年直至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在村里舞着鱼灯巡游,送上祝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玩“鱼灯”的第一天叫“开灯”,玩“鱼灯”最后一天叫“收灯”。在马鞍山地区,过年期间扎彩则抢足了风头。马鞍山地区的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群众都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举办龙、狮、花船、花灯等各种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艺不但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更是民间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在铜陵地区,过年则喜欢耍板龙。板龙平时龙头龙尾是放置在公堂屋或祠堂里,而龙身则分别保存在各家各户,到起龙(铜陵人称为“兴龙灯”)时才拿出来拼合。板龙在铜陵乡间比较多,是用一块一块五尺长的条板,上面用竹篾扎起龙的身躯,板与板之间用木榫链接起来,舞动时只能平行,不能上下腾挪。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若轮起过年期间的吃食,当属皖南地区旌德县了。做粿过年做粿的习俗主要由新安江移民带来,现在已经有很多当地村民延习下来。菜馅有萝卜、腌菜加豆腐肉等。粿皮用米粉煮熟,粿皮原来用擀面杖碾薄,现在也可以用两块木板按压而成。粿做好以后放在蒸屉里蒸近半小时就可以吃啦。这种粿的形状就像一个大饺子,所以叫饺子粿。做豆腐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也是过年重要的一道菜,可以用菜油炸成油豆腐,也可以将白豆腐铺在锅子上。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豆腐就是招待客人的一道大菜了。至于杀年猪,就是农户自己每年养一头猪。在过年之前的腊月杀了,作为招待客人和自己家里面过年的主菜了。

杀年猪在农村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杀猪当天要请亲朋和邻居来吃顿杀猪饭,其中腌菜烧肉、瘦肉猪血猪肝做的杀猪汤必不可少。做酥糖在旌德县的传统中,酥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果盘里要放酥糖,给长辈拜年在带酥糖。酥糖又叫糕,与“高”谐音,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日子过的红红火火,长辈们健康高寿。“三道茶”是宣城市旌德县的三道各具特色的民俗小吃,是旌德县的一种年俗文化。“三道茶”的第一道为“茶点”。“茶点”其实就是各种糕点的总称,过年的时候吃糕点有着“年高”的谐音,也有着步步高升的寓意。旌德的过年糕点品种多样,有甜有咸:花生酥、黑麻酥、糖枣、栗子、香榧等。“三道茶”的第二道为“茶鸡蛋”,因其圆滚滚、胖乎乎的外形,所以也叫“元宝”。将准备好的鸡蛋一次煮熟,然后一个个磕破外壳,放回砂锅中,加入老茶叶、簕欓花椒、酱油和盐作调料,并重新换上新水,漫过鸡蛋,大火煮开后,小火慢慢地煨炖。煮出来的蛋色泽酱红,蛋白Q弹,蛋黄松软。吃“茶鸡蛋”,寓意招财开运。“三道茶”的第三道为“甜茶”。“甜茶”采用花生、肉桂圆、蜜枣等慢炖而成,补肺益肾、健脾安神的同时,口感更是一绝。“甜茶”中的花生寓意长寿,桂圆寓意团团圆圆,而蜜枣则寓意新的一年里生活甜甜蜜蜜。“三道茶”是正月里走亲串户时的待客之茶,彰显出旌德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写春联在旌德县,也很有特色、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年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在旌德县,春联有的是请村里有文化的乡贤写,也有的是请书法爱好者来写。

有一个专属皖南地区特有的过年习俗,那就是穿马灯。尤其是皖南芜湖地区,这里是最为盛行的一项活动。它其实叫做走马灯。但是皖南方言就是穿马灯,每年过年哪里有马灯,人就往哪里跑,非常之热闹,如果过年没有马灯,对于皖南人来说,真的是一点年味都没有。

穿马灯这个活动的寓意是为了战魔驱疫,祈福祭祀,很多的村镇都积极筹办这个活动,就是为了讨个好彩头,希望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现在穿马灯这个习俗,已经被列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见它的魅力。马灯表演队一般有两个捧元宝的儿童,寓意大富大贵,八个小孩扮演旺云,也叫八家云,寓意好运连连。还有十五到二十个天兵天将,也就是古代的各种文将武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武将关羽,在皖南地区这里称呼他是关公。当然,这些天兵天将里面也有女人装扮的西施貂蝉等,英姿飒爽,可帅气了。正式穿马灯之前,先要请神召将,请道士立神坛祭祀,诵经读写有全村户主和马等队员姓名的文书,完毕之后呢,这个马灯队伍就有了战魔驱疫的神力,从而就可以出村表演了,马灯队伍一般会在周围的村庄或者城镇里面表演,表演之前会有一个绕兆的环节,我们当地叫跑兆头,就是会有和我们马灯队伍有亲戚关系的人来迎接马灯到他家转一圈,寓意趋吉避凶的意思,接马灯的时候也有一个仪式,就是准备一些钱或者烟和糕点之类的放鞭炮欢迎。在跑兆头结束之后,我们马灯队伍会找一块空地开始阵式表演。

说到穿马灯的阵式表演,则也是很吸引人的。比如八盏灯、梅花五瓣、四马八马亲嘴等等。年轻人们最喜欢看的还是四马亲嘴,那是因为天兵天将的衣服都很漂亮,旌旗招展,铃铛作响,每个天兵天将都要挂两个大铃铛模仿马蹄声,那个场景太震撼了。当然,还有一个经典的压轴表演就是关公扫堂了。这个是任何一支马灯队伍都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要精益求精的表演。天兵天将演的时候可以出差错,你也可以在四马亲嘴的时候少一个人,但是你关公扫堂一定要出色完成,如果没搞好,哪怕其它你表演的再好,人家也会觉得你这只马灯队伍不怎么样,连带着你这个村都会被别人看笑话。所以这就对马灯队伍的整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组成马灯队伍的人不是学生就是在外务工人员,大家时间有限,所以大家在年前有限的时间紧锣密鼓的彩排各种表演阵式。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的马灯选角,我堂弟有幸被选上,可开心自豪了,为此也是非常认真的排练,后来我也跟着他们跑了好几个村看他们表演,所到之处热闹极了。最后表演结束,马灯队伍要回到村里举行最后一个仪式—送神。一般是在村旁边的一块空地上,需要道士诵经,先将天兵天将的排位烧掉,然后每个天兵天将各烧一炷香,再把手中的香也扔到火里之后,立马跑回家,据说谁跑的快,谁家来年运气就好,所以每次看他们都跑的飞快。好多人服饰上的马都跑坏了,图的就是为了好运气。

总的来说皖南地区过年的风俗,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年糕:皖南地区的年糕是用籼米制作的,与皖北的糯米年糕不同。年糕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打浆、蒸煮等步骤,切下一小块热热的年糕,蘸上辣椒酱,香甜糯辣。放凉后,年糕可以浸在水里,吃时捞出切成片,放在骨头汤里烩或者加点青菜腊肉炒,都是绝佳的美食;

2、粽子:在徽州地区,过年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用糯米包上肉、豆沙和生板栗,形状胖乎乎的,非常可爱;

3、米酒:皖南地区过年时还会酿造米酒,在米酒中加入桂花糖,酒香米香混着桂花香,吃起来则别有一番风味;

4、腊八节:在腊月初八,皖南地区会敬菩萨、吃腊八粥。如果天气晴好,家家户户还会打扫屋子、晾晒棉被服装,称为“打扬尘”,以迎接新年;

5、杀年猪:腊月初十至二十期间,皖南地区的村民会杀年猪,并在祠堂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小年:皖南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不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中的长辈会带着从外地回家过年的晚辈一起去祭奠先祖,称为“接祖宗老回家过年”;

7、置办年货:从小年开始,每家每户开始置办年货,包括烟花爆竹、瓜果蔬菜、年画春联、烟酒节礼等;

8、穿马灯:这是皖南地区特有的过年习俗之一。

而上述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皖南地区的节日氛围,也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