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上,奇书无算,而《水浒传》则是其中奇之又奇的一部。自其成书以来,流传甚广,长盛不衰。
《水浒传》之奇一在于其广泛的影响力。遇朝廷封禁,则口口传颂,流于街头巷尾之间。井栏也称其勇,鲍肆也羡其行。遇朝廷推崇,则登堂入室,拜为皇皇巨著。达官高阁以束之,显贵充栋以珍之。可谓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见其书影。
《水浒传》之奇二在于其精湛的文字功底。此书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意境上少了些阳春白雪的雅气,多了些贴近生活的俗气。但行诸文字却是抛却雅俗之别,工描简练,干净利落。其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境则如临其境,可观可感。有时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即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
《水浒传》之奇三在于其深厚的内涵。自其成书,许多文人才子对其点评解读。远的有明代大才子金圣叹和李卓吾,近的有十年砍柴、吴闲云等人。诸位才子老师各辟蹊径,深入剖析,点评犀利,见解独到,但观点却又各不相同,甚至时有相左。但看其据典,均各有所证,各有所依。其实观点并无高低对错之分,只是角度不同,发掘的内涵不同,结论亦不同。
西方有谚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套用在《水浒传》中的人物上亦是如此。比如武松,有人褒其英勇,有人贬其嗜杀;如鲁达,有人笑其鲁莽,有人却叹其精细;又如李逵,有人抨其残忍,有人却又觉其可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水浒传》的内涵极其深厚,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并非千人一面的脸谱。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传》就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发掘,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也给后人继续点评解析,提出独到见解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我与苏君兄的相识也是因《水浒传》而起。那是几年前,因共同探讨《水浒传》中的人物,互相之间见解相通,遂引为知己。问起所忙,他坦言正在写一部解析《水浒传》的著作。我当即请求付梓之日先睹为快,苏君兄即时应允。因天各一方,又各有所忙,平时相谈寥寥,只在网络上偶尔互相问候一声,也就搁下。
直到今日,苏君兄说大作已收尾。我忙索来通宵拜读,一口气读完,感慨颇多。本书独辟蹊径,以职场喻梁山,以公司高管比山上各头领,古为今用,今为古照,可谓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而这比喻毫不突兀,非但不突兀,确切地说,是形象生动,令时人对其关系一目了然。梁山交椅之争即为公司控制权之争;晁盖和宋江之分歧即为公司发展方向之分歧。
话说回来,此书并不是大部头乏味论著,而是采用诙谐笔法,加入了喜剧元素,增强了阅读快感。细细读之,令人时而会心一乐,时而哈哈大笑,不由地感到心旷神怡,身心舒畅。一口气读完,丝毫不觉怠乏。而诙谐笔法背后透露出的真知灼见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读完后,脑海细细思之,仍沉迷其中,更有欲罢不能之感,确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真是得一好书如得一佳酿,入口清凉,品之如甘醇,回味则无穷。
此书的学术上的造诣也很深。其一,观点新颖独特。此书多维度论述了梁山招安的必然之路,当时梁山面临三条路:一是彻底与朝廷决裂,夺取赵宋江山;二是安于现状,占山为王;三是归顺朝廷招安。本书从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详细论述夺取江山和占山为王之路走不通,论证了招安的必然性,弱化了传统观点里个人意志在其中起的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述,对于《水浒传》研究也是一个突破。
其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寻常处发觉不寻常。对于书中点评的《水浒传》人物,选角上竟有意外之喜。《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各有各的阶层,各有各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形象各不相同,有的光彩照人,有的平庸黯淡。本书并未拘于既成思维,不仅选择了武松、鲁智深和宋江等原著中就不吝笔墨描写的一直站在舞台中央的人物,还选择了蔡福、蔡庆和段景住这等叨陪末座的边缘人物,甚至何九叔、唐牛儿这等不在名单之列的台下微末人物都有涉猎,可谓包罗万象。点评一本书,尤其是《水浒传》这样流传甚广的名著,最难的是点出新意。而本书先不论其锐利的观点,只评其选材,已经是令人眼前一亮。
其三,敢于突破,不囿世俗的是非禁锢,不惧历来既成忠奸之束缚。如果说,选角可以窥探作者思维的广度,那么对人物的点评和分析则可以探其思维的深度,若不惧既有之公论而提出忠于实际,却迥异于前人的论点,则可以显出其求知求真不唯非议的勇气。以上三点本书是兼而有之,实属难得。
比如书中对梁山派系的分析,对于宋江有步骤地架空晁盖,本书就揭开原著里所谓“忠义”的伪善面纱,从派系争斗的角度还原其赤裸的面目。这一点可谓皇帝的新衣,而苏君兄则并无避讳,直言戳穿,这是一种胆量。
还有本书对黄文炳的评价,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定论。自《水浒传》成书,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作为宋江逼上梁山中的关键人物,黄文炳早已脸谱化,成为一个阴险、狡诈的蛇蝎小人。哪怕到了今天,人们亦是如此认为。但作者却不囿于世俗的束缚,从公正公允的角度还原了他一个大宋朝能吏干吏的角色,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算是彻底的“翻案”。在这里,我套用当年与人争论李逵可爱与否时的一句话,“浔阳江上被其砍死的数十无辜市民何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终将给每一个人公正的评价。
历来点评《水浒传》,大都站在《水浒传》的角度,而本书则跳出这个藩篱,借用了大量平民视觉和朝廷视觉。我们经过了“造反无罪”的熏陶,但回过来想想,朝廷一定错,梁山一定对吗?并不一定!所以借用这种视觉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对于我们研究《水浒传》是一种突破和进步。
因与苏君兄相熟,所以我也得悉了此书的成书历程。此书创作跨度时间长,其间多有跌宕,但他并不急于求成,灵感飞来时,随时随地奋笔疾书,等脑力劳顿时,却并不勉强,干脆搁笔稍歇。如此反复,历时许久,方才成书。这也保证了成文的质量,说明此书的不易。
本书采用诙谐笔法,深入细致地解析人物,如庖丁解牛般将《水浒传》中的人物的身世背景、个人性格原原本本呈现在读者面前,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佳作。
再次恭喜苏君兄,祝贺佳作付梓!
期待更多读者一睹为快!
仓土
201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