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曾名李瀍。唐文宗之弟,唐穆宗与宣懿皇后韦氏之子,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李炎于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疾重,李炎被诏立为皇太弟,废太子。唐文宗去世后,李炎即位。次年,改元会昌。李炎即位后,贬逐牛党,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为相。李党陈夷行、李让夷等亦先后为相,一时形成李党独掌朝柄的局面。李炎对宦官亦稍加挫抑,拥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会昌三年(843年),其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会昌五年(845年),李炎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佛教“三武之祸”。晚年因服用方士所炼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会昌六年(846年),李炎去世,葬于端陵(今陕西三原东北徐木乡桃沟村)。
李炎统治期间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剥夺,有力打击了宦官势力,收复昭义镇,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这对安定社会、巩固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的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势上获得了统一。除了藩镇,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炎(原名李瀍,改名事见“服丹而崩”目录)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2日)生于长安东宫,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母为宣懿皇后韦氏,是唐文宗李昂之弟。长庆元年(821年),封为颍王。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敬宗之子、晋王李普为嗣,可是李普于太和二年(828年)六月五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为皇太子。一直到了太和六年(832年)十月,他立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开成三年(838年)十月,李永暴死。文宗很是伤感,从此抑郁成疾。开成四年(839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宠妃杨氏立弟弟、安王李溶的提议,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争也由此开始。幸登帝位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
但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贪图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李珏据理力争,奈何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将李炎立为皇太弟。当天夜间,仇士良便统兵从十六宅迎李炎赴大明宫少阳院,百官则在东宫思贤殿谒见李炎。
同月四日(2月10日),文宗驾崩,李炎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唐武宗。十四日,受册于正殿,时年二十七岁。
李炎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宣懿皇太后。
其生日被定为庆阳节。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即位之初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将文宗的杨妃、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赐死。
在开成五年(840年)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薛季稜杀死,以解除对李炎构成的威胁。
李炎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更能知人善任。在即位当年(840年)的九月,召素有干才的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门下侍郎。
他有志于革除弊政,对李德裕极其倚重。君臣二人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对,度过难关。
会昌元年(841年),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李炎本来已经下诏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将二人赦免。仇士良企图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但被李炎震慑。仇士良惶惑不自安,在会昌三年(843年)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李炎顺势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这样,李炎暂时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李炎性喜行猎游宴,与武士角力,允许五坊小儿让其出入宫禁。有一天,他问候祖母郭太皇太后(即懿安皇后)起居之状,并从容请教说:“怎样做才能成为盛德天子呢?”郭氏说:“谏臣所上章疏应当留心阅览,觉得可行的就采用,如有不妥之处,可以征询宰相的意见。不得拒受直言,不要听信谗言,要以忠良之士作为心腹。这样就能成为盛德天子。”李炎再拜致谢,还宫后索取大臣谏章阅览,多是劝谏游猎之事,从此后便很少出游行猎,五坊小儿与角力武士等人不再享受大量赏赐。
另一次,李炎前往泾阳县围猎。不久后,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在紫宸殿劝阻说:“陛下近来游猎逐渐频繁,出离京城也太远,早出晚归,荒废了朝政。”李炎脸色一变,承认错误。高少逸等人退出后,李炎对宰相们说:“朝廷设置谏官的本意,就是让他们直言朝政得失,朕愿常常听到。”李德裕等宰相齐声祝贺。数日后,李炎擢拔高少逸为给事中,郑郎为左谏议大夫。
李炎早在做藩王时,便已迷信道教,勤于“道术修摄之事”。到他即位后,马上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在三殿修建金箓道场。李炎还亲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坛亲受法箓。即使臣下上疏劝谏,他也置于一旁。
会昌中兴
收服藩镇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军乱,牙将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称留后。随后卢龙士卒杀陈行泰,立牙将张绛。在此期间,李炎采纳李德裕的建议,沉着应对,不随意授予节钺。最后选定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成功平定了卢龙军乱。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意图割据,不听朝旨,李炎与李德裕力排众议,派兵征讨,成功平叛。会昌五年(845年)正月,因泽潞平定,群臣为李炎上尊号为“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大破回鹘
会昌二年(842年),回鹘南侵,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诏讨击,大破回鹘军,杀戮收擒近九万人;又派兵趁胜进入契丹、奚两部,杀回鹘监使,从而恢复了唐王朝对两个部落民族的管辖。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唐廷发兵三路,北伐回鹘(唐击回鹘乌介可汗之战)。至会昌三年(843年)二月,石雄大败回鹘于杀胡山(今内蒙古BLYQ子罕山),乌介可汗负伤,远遁西域。此后,唐北部边境安定三十余年。会昌年间,黠戛斯也向唐称臣。开源、节流鉴于佛教势力的膨胀,及李炎宠信的道士赵归真、刘元靖等人的劝说[27],李炎于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29]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经济损失也不小。特别是不久之后唐懿宗复法,使政府损失更大,难以估量。除了开源,还要节流。李德裕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会昌四年(844年),他一下裁掉官吏两千多人,大大缩减了有关开支。这段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