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唐朝黄帝篇(5)

李渊身为隋朝的旧臣,深为赏识隋代宗臣中的一些才能卓越者。因此在开国之后,他大力提拔任用这些隋朝的宗亲及旧臣,招抚了许多隋朝降将。这些人在新朝各显其能,各尽其用,使唐朝的政局在开国不久便大有起色。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识到曹魏以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的弊端,为广招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依然沿袭了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根据李渊颁布的敕令,唐朝开始设置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诸科的选士制度,成为唐朝开始科举取士的标志,李渊还于武德年间开创了制举。与其他各科相比,武德一朝创立人才选拔制度对儒学人才更为重视[101]。在科举取士之外,李渊还采用了汉魏六朝以来的荐举制,作为对前者的补充。自武德之后,以科举为主辅之以其他方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完全确立。

宽简刑罚,制定《武德律》

在律法方面,李渊于太原起兵之时就曾颁布有宽大之令,从而使得那些先前苦于隋朝苛政的百姓闻之,竞相前来归附。攻占长安之后,李渊更是对唐军约法十二条,“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其余一并蠲除。登基后,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大赦天下,减轻刑罚。在此后的执政期间,他更是遇事便行大赦,对百姓务从宽宥。

隋朝时曾相继制定开皇律和大业律,但李渊对于隋律的改革实持每况愈下之见,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命裴寂、刘文静等“因开皇律令而损益之,尽削大业所由烦峻之法”,以宽简作为其立法定律的指导思想。其后,又令裴寂与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撰定律令,其“大略以开皇为准”。至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颁布《颁定科律诏》,将新修科律颁行天下,是为武德律。武德律修订的原则是“斟酌繁省,取合时宜,矫正差违,务从体要”。虽然其篇目“一准隋开皇之律,刑名之制又亦略同”,但武德初选定开皇律作为唐律修订的蓝本,以律、令、格、式等部分构成了唐代完整的法典体系,不仅为后来的贞观律、永徽律、显庆律、垂拱律、开元律等的修撰提供了至为重要的基础,并对后世和周边国家的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事

加强武备

李渊在唐朝开国之初,为了早日平定地方叛乱,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便大集诸军、加强武备,并继续沿袭北朝以来推行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统一战争

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统一战争。李渊、李世民父子对农民起义军首领或割据势力,用招降或武力消灭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先后平薛举薛仁杲父子,灭河西李轨,北定刘武周,逐鹿中原,灭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招降杜伏威,完成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至贞观二年(628年)唐灭梁师都,中国重新统一。

经济

劝课农桑,厉行节俭

隋末兵乱迭起,致使田亩荒废,百姓饥馑。天下统一之后,李渊便下《劝农诏》,要求州县牧宰对民众“明加劝导,咸使戮力,无或失时”。随后,唐廷相继颁布一系列诏令,以辅助农业生产,如《罢差科徭役诏》《申禁差科诏》等。通过此类诏令,唐朝将“蠲减徭赋”“不得差科”等作为日常化管理制度予以确立。为避免臣民因沉湎酒醪欢娱而大行屠酤,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导致耕牛数量减少,李渊发布了《禁屠酤诏》以提倡节俭、禁行屠酤。总的来说,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为了避免征求不息使百姓不堪重负,李渊以身作则,厉行节俭[110]。为节约财政开支,减轻隋末以来京城寺庙道观因结构庞大、人员芜杂造成的资源浪费,李渊诏令澄清释迦、阐教。有感于隋炀帝的巡幸过度,遍建离宫,广采民女,糜费繁恣的情况,他还颁教将“驰道所有宫室,悉宜罢之,其宫人等,并放还亲属”。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的颁行,武德年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赋役制度

在赋役制度方面,李渊主要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李渊初定租、庸、调法。当时因战争而未真正实施。随着天下一统,社会形势渐趋稳定。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开始在全国推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一种以人口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的赋役制度,从国家角度讲,它为征税提供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执行标准,在唐代前期扩大并稳定了国家税收,有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从民众角度看,它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负担。由此可见,李渊在位之时创立的租庸调制适应了隋末唐初现实社会,成为唐代前期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

币制改革

唐立国之初,仍然沿用汉代以来通行于世的五铢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为整治混乱的币制,李渊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时人认为“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一度使“远近甚便之”。贞观年间仍继续沿用开元通宝,高宗时一度改铸新钱,最终复行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使用,使唐代货币保持了长期的统一与稳定。它在钱币铸造的形制、重量上成为唐代乃至后世各朝铜钱的范本。

文化

文教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认为“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惯性的考量中,选择了儒家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鉴于“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李渊提出“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的指导思想。他创立了中央官学,并以国子学来统摄六学。同时还在国子学中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并礼遇其后代。在此基础上开始在国家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行礼制,借助礼制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