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埋线针疗法的治疗原理

一、物理刺激效应

1.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时,先进行局麻,其作用在皮肤,皮肤上的穴位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埋线的病根穴位置进行局部麻醉,实际是一种穴位封闭方法,对穴位、神经,至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有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和效应。

(1)抑制病理信号:埋线针尖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脊髓后角内,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病理信号,使相应内脏得到调整,因此局麻镇痛一产生,病痛即可减轻或消失,但时间较短。

(2)阻碍神经末梢信号传导:注药1~3分钟即可选择性阻断末梢神经产生的劣性传导受阻(内脏患病,出现的不同病症是这种传导的表现之一),从而使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机会,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3)改善治疗患处:局麻后期,穴位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血管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提高局部新陈代谢,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些变化产生的特殊刺激,经过神经-经络-体液作用到达相应患处,使之得到改善和调整。可见,虽然局麻封闭主要是为了埋线无痛,但是客观上对疾病起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2.针刺效应 埋线针疗使用的埋线针要比针灸针的刺激量大得多,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针具刺激感应较强,可产生三种效应。

(1)刺激量大:针体越粗,刺激量越大,尤其对疼痛病急性发作者疗效更佳。

(2)多极对生物体的调整作用相应较大:人体是一个生物体,现代医学证实人体是个多极化的磁场,有生物电现象。埋线粗大的针具,传导容量大,接触面广,相对多极,对生物体的调整作用相应较大。

(3)活性物质增多:针体越粗大,对机体组织细胞的破坏量和程度较大,产生的活性物质也较多,可较好地起到对人体镇静和调整功能作用。临床埋线时埋线针施以刺激手法,产生针感,从而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后期肠线在人体的长期刺激下,使疗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3.刺血效应 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位处的血络,针眼有新鲜血液渗出,有时瘀结皮下,这就是刺血效应,可改善人体微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状态,可帮助机体组织加快恢复,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经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埋线时产生的刺血效应,可使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流通,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以及气血功能。

对于高血压、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急性乳腺炎等提倡多放些血,对不出血的针眼,要主动挤出几滴血,如乳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埋线后在针眼上用火罐拔出一些血,其指导思想是针眼出些血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另外放血是一种常用疗法,增强治疗效果。

4.肠线直接刺激的长效作用 前面说过,针刺是短期速效作用,肠线埋入人体穴位后,“线”似毫针,起到长效刺激的作用。如2号肠线,埋入肌肉层大约需40天时间才能吸收完,1号肠线则需25~30天才能吸收完,0号线则需15~20天时间才能吸收完,2-0号需10~12天吸收完,因此埋线一次相当于针刺10~60次的功效,这就是长效针感疗法的效应。经实践验证,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替代疗法,埋入多根肠线刺激时间长,治疗疾病疗效较巩固,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中远期疗效较好,肠线在人体逐渐吸收过程中靠这种良性刺激使疾病得到调整和修复,埋线疗法亦有“长效针感”法之说。

二、化学刺激效应

1.后作用效应 埋线时针具对人体局部组织的机械刺激和损伤,使小血管扩张、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能力,既加强了局部营养供应,又通过体液循环把“病理产物”运走;同时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递质增加,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缓激肽和5-羟色胺在血清中的含量。这种局部的变化,也会通过神经和经络的作用,在全身产生影响,这就是泛作用原理。根据生物泛控论原理,通过神经使损伤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

2.组织疗法效应 肠线是异种组织蛋白,埋入人体后可产生超敏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乃至出现全身反应,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功能,调节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以治愈。

综上所述,埋线治疗疾病的过程,局麻产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具刺激产生针刺效应,埋线后产生的刺血效应,均可产生短期速效作用;穴位机体组织损伤后的后作用效应,肠线蛋白免疫组织疗法效应,以及肠线在病根穴和经验穴中的长效针感效应,又可产生多种刺激、效应融为一体,互相配合,根灶同治,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神秘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方法。

一部分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内传脏腑,起到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至大脑皮质,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且作用长期持续有效,使疾病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