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端王墓葬(1)

据文献记载,端王墓葬位于他们家祖坟张家大墓支。然而,稍有见识的人都清楚,那里不过是一座空坟,或许只是一座象征性的坟墓,里面或许埋着衣冠冢之类,又或许早就被盗墓贼光顾过。我之前去过张家大墓支,彼时,那里早已一片狼藉,残垣断壁在斜阳下显得格外落寞。曾经气派的牌坊只剩半截,歪歪斜斜地倒在杂草丛中,坟冢大多被挖开,黄土裸露,陪葬品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些腐朽的木头和破碎的陶瓷片。张家的后代也已凋零,曾经的繁华不再,只剩物非人非的凄凉景象。但我无比确定,真正的端王墓葬另有其处。端王一世英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生死之事必定极为看重,怎会将自己的身后之所安置在这毫无隐秘可言的地方?回马岭看到白玉匣子的那一刻,匣上若隐若现的山川纹路与眼前这三山之地隐隐契合,我便有了答案,如今亲眼所见,更是笃定。

我和三姐夫站在安静悬浮流转的石台上,石台表面刻满了奇异的符号,似是某种古老的文字,又像是神秘的图案,这些符号在岁月的侵蚀下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仍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眼前是三山望月的壮丽景观,三座大山呈品字形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山腰间的阳宅建筑却破败不堪,历经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木质结构的房屋早已腐朽,只剩下一些摇摇欲坠的房梁和残墙。窗户上的雕花早已剥落,门也只剩下半扇,在微风中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建筑已没有什么探寻的价值,当务之急,是找到进入地宫的大门。根据地图以及白玉匣子上的图案所示,地宫入口就在月牙合抱之处。我们定睛望去,只见那里有一片巨大的石墙,宽约三十米,高约四十米,上面密密麻麻地覆盖着错综复杂的绿色藤条和各类植被,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幕布,将背后的秘密遮得严严实实。仔细看去,藤条相互缠绕,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张牙舞爪的怪兽,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女,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地宫入口应该就在那里。”我指着石墙说道。三姐夫点了点头,回应道:“我们这就下去吧,看看有什么机关能够进入。”“先不要动,姐夫,我看并没有那么简单,”我连忙制止,“如果我们贸然下去,估计不仅打不开门,还很有可能上不来了。你看那些石台运行的规律,此刻它们忽高忽低,都是经过那三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之头。”三姐夫听闻,又仔细环顾了一番,果然如我所说,那些石台此刻都是经过三座大山的山头,而要下到山脚,除非飞坠而下,那落差竟有百米左右,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弥漫着层层迷雾,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动物的叫声,普通人根本无法做到。“你再看这地图,开启端王墓葬地宫入口的密码应该就在这里。”我指着手中的地图,三姐夫赶忙凑过来仔细查看。虽然之前的地图上面的线条和标记历经岁月已经有些褪色,但大致的轮廓和关键的标识还能辨认,我也仔细标注了一遍。“这三座大山之头定有某种机关,互相折射光线,三点汇聚之处,定是端王墓葬的地宫入口机关……”我认真地给三姐夫分析着,他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我们又反复仔细确认了一下,按照先后顺序找到了方位,接着吃了点压缩饼干和牛肉干补充体力,将各种装备检查得仔仔细细,登山绳、手电筒、匕首军刀、火焰喷射枪等一一查看,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才向着三座大山之头进发。

壬、子、癸三个方位上的大山,子位为主,它最高最险,也是阳光照射最多的山峰,而壬位山峰,是第二高大的,癸位则最末。按照光线照射的顺序,我们首先要征服的便是子位山峰。我们在一个个流转悬浮的石台上开始了惊险的攀爬跳跃。这些石台之间看似间隔很远,有的相距足有五六米,令人望而却步,但大多数两两之间有着上升的气流,宛如一双双无形的大手,托着我们上升滑翔。我猜测,这便是这些石台能够悬浮的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个原因,我能明显感觉到这些石台和这一方天地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磁场的力量,仿佛它们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和掌控。当我们靠近石台边缘时,能感觉到一股轻微的吸力,仿佛石台在召唤着我们。经过一番紧张而又惊险的攀爬跳跃,我们终于接近了第一座山峰——子位山峰。

这座山峰虽然不是锥形山尖的,但陡峭程度丝毫不减,周围云雾缭绕,仿佛一条白色的巨龙环绕着山体。云雾时而浓密,时而稀薄,浓密时,伸手不见五指,仿佛置身于一片白色的海洋;稀薄时,能隐隐约约看到山峰的轮廓,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当我们踏上山顶的那一刻,一股清新得如同被过滤过的空气扑面而来,瞬间沁入心肺,让人神清气爽。山顶上怪石嶙峋,形状各异,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那尖锐的“鹰嘴”和展开的“翅膀”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向云霄;有的像威风凛凛的狮子,那威严的神态和强壮的“身躯”让人望而生畏;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身姿婀娜,仿佛在山间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但这些怪石都不是很高,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顶上,给这片山顶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奇特的气息。这里从没有高大的植物,只有些简单的苔藓类植被,它们星星点点地分布在石头的缝隙中,也不是很茂盛的样子,仿佛在这片古老的山顶上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在一处背风的角落里,苔藓长得稍微厚实一些,呈现出深绿色,摸上去软软的,凉凉的,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坚韧。

在山顶的中央,有一面巨大的铜镜,直径约有两米,由一个半人半兽的东西举着。这半人半兽的造型十分奇特,人的上半身肌肉线条分明,充满力量感,脸上雕刻着神秘的纹身,兽的下半身则有着锋利的爪子和粗壮的尾巴,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铭文,那些图案仿佛在讲述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铭文则像是一种古老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解。镜面上有着密密麻麻的东西,看上去像大海里长在礁石上的藤壶一样,让人看了一阵头皮发麻。我们用刀挑了挑,这些东西仿佛有生命一般,柔韧但坚硬,戳一戳却还会动。我想大概是某种神经系统麻木的半生命半植物状态,它们几乎是黑色的,厚厚的占据了整个镜面,让我们根本看不到镜面原本的样子。当我们用刀撬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些附生生物紧紧地吸附在镜面上,仿佛在守护着镜子里的秘密。

“这是什么怪东西,还会动!”三姐夫惊讶地问我。“这玩意应该是一种附生生物,不会有什么危险,只是为保护和遮掩某些东西而存在的,有些长在某个区域上,有些长在特殊的动植物之上。”我回答道。三姐夫我俩用刀撬下来一块,这东西粘得还挺牢固,撬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才露出下面光滑的镜面来。“用火烧试试。”看着撬下来在地下一动不动的这东西我说,三姐夫点了点头,迅速拿出火焰喷射枪,调节好温度和火焰,对着镜面就是一顿喷射。果然,高温的火焰瞬间就让这玩意一片片地掉落下来,我赶紧又用军工铲辅助,竟然十分好用,不一会儿就顺利地把这玩意全都铲下来了,地上顿时发出一阵刺鼻的焦糊味道,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到叽叽吱吱的细微声音,仿佛这些附生生物在发出最后的挣扎。随着附生生物的掉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让人忍不住皱眉。

镜子上面的东西清理掉了,但是却并没有那么干净,还残留着一些黑色的痕迹。我们只好又仔细清理了一遍,用干净的布反复擦拭,直到它闪闪发亮,能清晰地照出我俩的面孔。镜子后面写着两个古朴的巴掌大的小篆“前尘”,三姐夫和我都认识这两个字,但却不知道它在此时此刻究竟是何意。我们看到举着这个镜子的人形生物脚下有画着的标线,像一条蜿蜒曲折的轨道一般七拐八弯地绕过石堆。我和三姐夫试着推动它,没想到竟然真的能顺着地上的标线前进,也许这石人的下面有滑轮一般的东西,总之推起来并不是很费劲。我们顺着线路推动这面巨大的镜子,推到了尽头正好在山崖的边上,这面镜子有一个固定的倾斜的角度,阳光照射下来,我们看到光线正好折射出去,照在了壬位山峰顶端。我和三姐夫对视了一眼,都想到了那一定是第二面镜子所在的地方。按照白玉匣子上的图案,有三面镜子的图示,定是说的就是这里的机关了。

“看来这就是折射光线的机关之一。”我指着铜镜说道。三姐夫点了点头:“没错,我们先把它调整好角度,看看能不能和其他两座山峰上的铜镜形成光线折射。”我们又左右摆弄了一会,才将铜镜调整到最佳合适的角度,只见一道强烈的光线从镜面上射出,向着远方的壬位山峰射去,那光线仿佛是一条连接两座山峰的金色纽带,承载着我们探寻端王墓葬的希望。在调整角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用手比划着,眼睛紧紧地盯着光线的方向,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偏差。

固定好了这面大镜子,我和三姐夫又向着第二座山峰——壬位山峰进发。这座山峰同样高耸入云,山路崎岖陡峭得超乎想象,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只有一些突出的岩石和陡峭的山坡。我们几经辗转跳跃石台,上了半山腰就没有石台可跳跃了,只能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攀爬。一路上,我们遭遇了不少危险,有几次差点失足滑落,每一次都是命悬一线。有一次,三姐夫脚下的一块石头突然松动,他整个人瞬间向下滑去,我眼疾手快,迅速伸出手抓住了他的背包,才将他拉了上来。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

壬位山峰的山顶与子位山峰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怪石嶙峋,而是一片平坦的草地,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在这里铺就的一块绿色绒毯。草地上盛开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五彩斑斓,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芬芳。仔细嗅去,花香中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草香,让人陶醉其中。在草地的中央,同样有一面巨大的铜镜,比子位山峰上的铜镜还要大一些。我们走上前去,发现这面铜镜上刻满了奇怪的符号和图案,那些符号有的像弯曲的线条,有的像神秘的眼睛,图案则有古老的神兽、奇异的植物,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又像是在守护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背面同样有些两个巴掌大的小篆,这回写的是“梦幻”,我们觉得这大概是镜子的名字,可这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围绕着铜镜转了几圈,试图找到其中的奥秘,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些符号和图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面铜镜看起来更加神秘。”我说道。三姐夫仔细观察着铜镜上的符号和图案说:“这些符号和图案说不定就是开启地宫入口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我们又像刚才一样把镜子顺着地上的标线推动前进到了尽头,这里果然就是子位山峰那面镜子照过来的地方,从这里刚好看到那刺眼的阳光,感受到阳光的高温,仿佛一个巨大的火球悬挂在天空。但这光线并没有照在现在这块“梦幻”的镜面上。就在这时,三姐夫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铜镜边缘的小孔,那小孔极小,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根细铁丝,小心翼翼地插入小孔中,轻轻转动。只听“咔哒”一声,铜镜缓缓转动了一下,角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仿佛沉睡多年的巨兽终于动了一下。三姐夫和我都挺惊喜,继续调试。

几经调试后,就在铜镜转动到合适位置的瞬间,从子位山峰上的铜镜发出的光线准确地照射在这面铜镜上,然后又反射向远方的癸位山峰。“成功了!”三姐夫兴奋地喊道。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赶紧去癸位山峰,看看最后一面铜镜的情况。”我们沿着山峰的另一侧下山,那里有着向下错落的悬浮石台,正好向着三座山峰中最低的癸位山峰前进。癸位山峰虽然相对较低,但山路同样不好走,一路上荆棘丛生,那些荆棘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怪物,不停地撕扯着我们的衣服和皮肤,不一会儿,我们的衣服和皮肤都被划破了不少,留下一道道血痕。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癸位山峰的山顶。

癸位山峰的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的墙壁已经斑驳,像是被岁月的利箭射得千疮百孔,屋顶上长满了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庙宇的沧桑历史。走进庙宇,里面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地上铺着的石板已经凹凸不平,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模糊的壁画,似乎在讲述着曾经的辉煌。在庙宇的前面,有一面巨大的铜镜,与其他两座山峰上的铜镜遥相呼应,这面镜子和壬位山峰那面镜子一般干净,都只是镜面蒙上了岁月的尘土,再无异样,后面两个巴掌大的小篆是“云烟”。我们思索着三面镜子的名字,“前尘”“梦幻”“云烟”,大概想到了这或许是在暗示着端王一生的经历,又或许是与开启地宫的秘密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我和三姐夫走进庙宇,发现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这神像并不是我们见过的任何一个,既不像汉族也不像少数民族的神像,我猜有可能是端王敬仰的某位神灵。神像的面容慈祥,眼神中透着神秘的光芒,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洞察着一切秘密。在神像的脚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些奇怪的文字,那些文字歪歪扭扭,像是一种古老的密码,又像是某种神秘的符号,等待着我们去解读。我们凑近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模糊和磨损的痕迹,给破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些文字好像是一种古老的密码。”我说道。三姐夫仔细研究着石碑上的文字:“没错,说不定和开启地宫入口有关。我们先把铜镜调整好角度,再研究这个石碑。”我们将铜镜又推到壬位山峰顶端镜子照过来的位置,调整到合适的角度,三道光线汇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耀眼的倾斜向下的巨大光斑。光斑落在了月牙合抱之处的那片巨大石墙上,仿佛一道金色的利剑,刺向那隐藏着秘密的石墙。随着光线的汇聚,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得炽热起来,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涌动。

我们顺着光线的方向望去,只见石墙上的藤条和植被开始缓缓蠕动,仿佛有生命一般,像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唤醒。不一会儿,那些藤条和植被竟然自动向两边分开,露出了一扇巨大的石门。我远远看到石门上刻满了精美的图案和符号,那些图案有飞舞的龙凤、奔腾的骏马,符号则像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在石门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周围刻着一圈奇怪的文字,仿佛在提示着开启石门的方法。我能感觉到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看来这就是石门的机关。”我说道。与此同时,那些悬浮流转的石台仿佛受到了某种召唤,开始重新排列组合,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迅速而有序地变换着队形。最终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不断向下的道路,从癸位山峰顶端直达光线所汇聚月牙合抱之处的石门。我和三姐夫激动不已,收拾好装备,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沿着石台铺成的道路,向着石门走去,准备揭开端王墓葬的神秘面纱,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