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知行录

〇一、折翼的刺(动)脉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针经》 《脉经》反复提及:某“动”,灸刺“动”处以治之。凭脉用针:诊独“动”脉——刺独“动”脉——以脉平为期,此是针法之圭臬!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然微妙之脉诊,从遍诊周身脉口到侧重于独取寸口,使“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变为“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故以脉诊指导灸刺殊为不易,本来“不可不察”,变为“不察”,因此后世医论中大多只言:某症,刺某穴。《针经》之后更难得一见用遍诊法“诊独-刺脉”的医案,自此“诊疗一体”的脉刺法被尘封于故纸之中!千余年前,仲景于《伤寒论》中亦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参之叹息!

随着对解剖的理解,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动脉血管”的重要性、危险性,以及《黄帝内经》中关于误刺“脉口”出血的记载,使我们在针刺时,视“动脉”如雷池,再不敢越之半步。自此“脉刺”犹如折翼之凤凰一般跌落。

《黄帝内经》中关于“刺动脉”“气口”“气街”的记载,其中大部分和现代解剖学的动脉血管搏动点吻合,但是有些“脉动”点超出“动脉”的范畴,甚至“深静脉”也有“动”的可能性,筋膜或分肉也可以“动”。“动”字,既有搏动、跳动之意,也有“变动”“异于常态”之意。所谓“变动”包括常动之脉的“动甚”或“动微”,以及“平人”不动之脉的“卒然而动”。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   (《素问·刺疟》)

人有所坠堕……刺足跗上动脉。   (《素问·缪刺论》)

厥头痛……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取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耳前后脉涌有热(一本云有动脉),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耳鸣,取耳前动脉。

(刺蛟蛔)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灵枢·厥病》)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灵枢·杂病》)

……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   (《灵枢·热病》)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

(《灵枢·终始》)

取此者(气街),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灵枢·卫气》)

积于上,泻人迎……。   (《灵枢·卫气失常》)

以上是《黄帝内经》原文,关于动脉血管刺血,以及刺动脉血管的记载——按之应手而动者刺之。

现在所保留的刺脉,大多数刺浅表静脉,这只是古典针刺必须做的第一步,刺“横加之络”以解结,或曰……凡祛病,必先刺其血,以无所苦,再调阴阳……

“经络”=“络脉”+“经脉”是否不可触及?是否神秘而难以言传?是否只能意会?理解“经络”的时候,不应该从“尸体解剖”名词去解读,而是从“活体功能”上去解读。

用“活体功能”思维再看《黄帝内经》如何描述“络”与“经”: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经脉》)

脉之可见者为络,深不可见者为经。“络脉”可以看见,经脉,常深不可见,但可于气口触及。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者,必刺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灵枢·经脉》)。

对于膝关节疾病的患者,如能注意观察其关节处,对此段经文会有真切的理解。

再如:“结络如黍米”“刺横加之络”“寒气客于络血之中”“去地一尺横络令人腰痛”“横络绝,恶血归之”“络脉溢”“刺足下布络中脉”“视其浮络”“络盛则入客于经”“孙脉满传于络脉”“病在血,调之络”“鱼络色青者”“络刺,刺小络之血”等,近百处关于“经络”的描述。

笔者在总结《黄帝内经》关于“络”与“经”的原文时,初步推断:“络”是人体浅表静脉,“经”是常不可见的动脉和深静脉。

以“体表静脉”为络;以“动脉、深静脉”为经。推理似乎过于“草率”,我们会简单地认为“动静脉”没有经络所具备的能力。试想,我们对动静脉的认知只是建立在先入为主的自主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之上,也没有上升到阴阳气化、一气周流和守神的层面。好比用一把错误的尺子,想测量到精确的长度是没有可能的。

因为对动静脉的认知偏见,导致我们不能相信动静脉和经络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我们一直认为经络可以跨越肉体,天人合一,直至超凡入圣。那么动静脉为何不可跨越肉体,与天地相应,归于道法自然呢?

“动”和“静”也是翻译的名字而已,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文字象和所知障,只是根据《黄帝内经》原文的记载,可以对经络做如下描述:

“络”——其中有血(疾病时易刺出大量恶血),肉眼可以看到的脉道。“络”汇聚于更深的、眼睛看不到的脉道中,但此脉有搏动感,可以触之,知其虚实,其名为“经”

明白“经”的意义,是否还执着于“动”脉不可刺呢?《黄帝内经》凡言刺法,几乎皆不离“脉”,经脉与络脉。离开“刺脉”,能刺什么?

古典针灸之脉刺,笔者感悟最多最深,从懵懵懂懂,到刻骨铭心。于笔者而言,它不是“术”,而是“手足”。笔者曾不惜以生命,验证它的可行;它也从不辜负,回报以真实。临床回归经典,体悟经典指导临床,笔者一直追寻它的印记,回归古典针灸。

但愿:它虽折翼,终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