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凝深深叹了口气。
“担心,可担心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现在我们若是莽莽撞撞跑回去,中途万一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反而更要拖累父皇和母后。”
她对齐皇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情,毕竟从小到大,她从未在齐皇身上体会过什么是父亲的疼爱。
她相信,其实不只是她,那个人在一众皇子皇女们心中的形象都是皇帝这个身份大于父亲。
但此刻,当着金秋的面儿,她不想这样说。
金秋现在的情绪十分敏感,她不想因为自己某些过于直白的言辞再刺激她。
金秋扑进沈凝怀里低低的哭了起来:“皇姐...你说我们会不会...会不会真的不是父皇的孩子...”
那些小时候,父皇将她抱坐在膝头玩耍的记忆还那么清晰...
父皇怎么可能不是她的亲父皇呢~~
如果不是,怎么会对她那样好?
还有母后,如果自己不是父皇的孩子,而是母后被父皇欺骗之下,与其他男人所生的孩子,那么母后会不会也觉得自己是个不该存在的孽种...是毁了她清白的证据...
金秋越想,哭的也就越凶了,整个人缩在沈凝怀中,哭的泣不成声。
沈凝被她这样一哭,也觉得鼻尖发酸,她深深吸了口气,素手轻柔的安抚着金秋的背脊。
“每个人长大了,都总会遇到一些逼迫着自己长大的事,金秋,不论事情的真相最后到底是什么,你都要学着接受它,处理好它,继续向着未来前进...”
“姐姐,永远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站在你身后的,所以,勇敢点,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的。”
宋晏站在门外,唇角轻轻勾了勾,默默转身,给院子里伺候的一众宫婢们使了个‘不要打扰你们加主子’的眼神儿。
他本是打算来宽慰宽慰他的阿凝,毕竟...阿凝她自己,如今都还被蒙在鼓里。
可听了刚刚那番话,他改变主意了,是他小看了他的阿凝。
宋晏出了明昭殿的大门,便吩咐齐轩道:“传孤口谕,东宫内任何妄议公主身世,以及一切与齐国有关闲言碎语者,鞭五十,发配浣衣所,有勾结外人,妄图以任何形式威胁伤害太子妃之人,凌迟,罪涉三族。”
齐轩:“是。”
金秋足足哭了小半个时辰,紫苏和连翘二人收拾妥当回来伺候时,她已经窝在软榻上睡着了,娇美动人的小脸上还残留着刚刚哭过的痕迹。
沈凝就坐在边上,她的一只手被金秋牢牢握住,像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能量输送器,给睡梦中的小姑娘传递着安心与温暖。
连翘捧着一盏清茶,轻轻放在不远处的小几上,看着沈凝的神情,似乎是想偷偷将自家公主从秋公主手中换出来。
沈凝摇摇头,她已经试过了,只要自己轻轻动一下,金秋攥着她的手就会更紧,甚至眉心也会不自觉的拢起...
她知道,这是一个人极度不安时才会有的状况。
她低声吩咐了连翘几句,让她去给姚拾将自己的意思传达了。
又叮嘱紫苏看好身边众人,尤其是紫珠,最近她们还是先低调些吧~
二人离开后,沈凝便也靠在软榻上小憩。
说不定要不了几天,她就可以出发去边境了,到了边境也许能有办法与母后见上一面。
沈凝没有对任何人说的是,她相信这次的谣言不仅仅只是谣言那么简单。
她似乎终于有些明白,为何自她懂事起,母后便总是告诉她,她不属于大齐,她是要嫁到大盛去的,那里才是她的家。
从前她只以为,母后的意思是出嫁从夫,如今却明白了,那是母后在婉转的告诉自己,阿凝,你是大盛国人,身上流着大盛国人的血。
甚至这份血脉的价值,在母后眼中,配得起大盛最尊贵的皇太子殿下。
那么,她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
是的,饶是之前沈凝还不敢这般猜想,但联想到母后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和安排,她几乎已经可以百分百确定,她的生父母,一定都是大盛人。
忽然,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在沈凝脑海中飞快闪过,记忆深处,一张明明十分清冷,却用一种极为柔和的目光看着自己的那张脸...
沈凝‘唰’的睁开眼睛,她怎么会突然想到母后曾经的贴身大宫女。
那位姨姨的名字叫什么...她甚至都记不起来了...
因为貌似自己三岁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她...
那时候,她还太小了,对母后身边人的记忆也不甚深刻。
似乎,在她五岁之前的那些年,母后身边伺候的宫人总是来来去去,换了一批又一批的...
揉了揉突然有些酸痛的太阳穴,沈凝强迫自己放空,不要再想任何事。
与此同时,遥远的大齐,荀城。
荀城两面环山,一面临水,是自东往西连接京都与边境要塞的重城,起繁荣富庶半点不比京都差。
走南闯北,来来往往的商客云集,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京都还要热闹锦绣两分。
此时,城南一处不显山不露水的大宅内,二十几名或文人直裰打扮,或武将铠甲加身的不凡人物正围聚在院子中央,三三两两议论着什么,脸上有愤慨,有激动,也有忧心忡忡。
不知是谁最先喊了声:“娘娘来了。”
霎时间,刚刚还议论纷纷的众人安静了下来,齐齐看向通往内院的曲折回廊处。
姚凰穿着一身紫红窄袖锦服,薄施粉黛,发冠高束的昂首而来。
她的衣裙显然是特意改良过的,剪去了繁复的大袖宽摆,腕肩腿裤处都做了收紧处理,外罩一层直裰长裙,看上去既干练又不失优雅尊贵。
她眉眼间一片沉肃清明,朝众人微微颔首,便率先抬步进了屋子,在正中太师椅中落座。
一众人紧随其后进屋,文武分列,恭敬而不失从容的伫立在两边。
这些人,不论是从京都一路追随而来的文臣,还是从各地驻军大营赶来的将军,无一不是姚凰这二十年来培养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