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
- 许晖
- 1895字
- 2021-04-22 18:28:46
禾
先说“禾”。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的卜辞,“受”是获得、得到的意思,“受禾”即卜问农作物禾的收成有多少,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对粮食收成的关心。
“禾”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图1),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是一株栩栩如生的禾谷的形状。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释说:“像禾苗之形,上像禾穗与叶,下像茎与根。”“禾”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图2),左边形象地画出了下垂的谷穗。因此,这个字形更准确地说并非“像禾苗之形”,而是像一株已经成熟的谷子之形。“禾”的金文字形(图3),不仅更美观,而且左边谷穗下垂的样子更加栩栩如生,仿佛微风吹过,谷穗犹能轻轻摆动一样。“禾”的小篆字形(图4),紧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来,几乎跟我们现在使用的“禾”字没有区别。
《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上面的字形看得很清楚,“禾”本是一个象形字,许慎却用会意字来加以解说,这是因为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而且,许慎还继承了汉代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把“禾”字释义为从“木”,进而附会说:“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图1 甲骨文[禾]
图2 甲骨文[禾]
图3 金文[禾]
图4 小篆[禾]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编写的《淮南子》一书,其中《坠形训》篇中写道:“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东汉学者高诱注解说:“禾者木,春木王而生,秋金王而死。”意思是春天属木,木为王,秋天属金,金为王,因此“禾春生秋死”。这不过是汉人用五行生克理论来附会解释禾的荣枯而已,许慎正是继承了这一穿凿附会的错误学说。
至于许慎所说的“禾,嘉谷也”,这是因为粮食乃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根基,因此美其名曰“嘉谷”。
综上所述,“禾”其实有狭、广两层含义。狭义的“禾”专指谷子,我们平时所说的“禾苗”,没有抽穗扬花的叫“苗”,已经抽穗扬花的才叫“禾”,因此,“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才会出现下垂的谷穗。谷子脱壳后才是俗语所称的小米。
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巨著《吕氏春秋》有《审时》一篇,其中有对谷子生长的精细观察:“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
“得时”指适合农时,这里描述的是正当农时而播种、生长的谷子的状态:谷穗的总梗称“秱(tóng)”,适合农时的谷子,长梗长穗,根大而茎稍小;谷穗中分枝的小穗称“穖(jǐ)”,籽粒就像珠玑互相串连一样,适合农时的谷子,分枝的小穗个个饱满,中间又疏远而有间隙,这样组成的总穗才会庞大;谷子的果实称“粟”,谷壳称“糠”,适合农时的谷子,果实丰满而谷壳极薄;脱壳后称“米”,也就是小米,适合农时的谷子,脱壳后的小米数量多且圆润肥美,可想而知吃下去之后有多么长气力!
广义的“禾”则泛指一切谷类,甲骨卜辞中的“受禾”即为泛指。
有趣的是,“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那颗下垂的谷穗,还被孔子赋予了崇高的道德含义。据《淮南子·缪称训》载:“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高诱注解说:“三变,始于粟,粟生于苗,苗成于穗也。”这是禾由播种到成熟的三种变化。
至于“狐向丘而死”的说法就更有意思了。古人认为狐狸有三种德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狐”字释义时说:“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丰后,死则丘首。”狐狸的毛色中和,躯体前面小后面丰大,这两样不知道算是什么“德”;但是第三样“死则丘首”倒确实可以称得上“德”了。
什么叫“死则丘首”?《礼记·檀弓上》记载了狐狸的这个有趣的德行:“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大公指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太师姜太公吕望,周朝建立后被封于齐国。姜太公以下一直到五代,死后都没有葬在受封的齐国,而是从齐国返回周的领地而葬。这种不忘故国的行为被君子评价为:“先王制乐,是缘于爱悦自己的王业所由产生的德行之根本;先王制礼,也是不忘自己王业的根本。”由此而引出古人之言:“狐死正丘首。”据说狐狸临死之前,一定要面对着自己丘窟的方向,后人因此用“狐死首丘”这个成语来比喻不忘本或者对故国、乡土的思念之情。这不是狐狸的“德”是什么?
至于孔子看到禾的三变而发出“我其首禾乎”的感叹,高诱注解说:“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让我们再重温一下“禾”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左边那颗下垂的谷穗正是垂向谷子的根部,难怪孔子有感而发啊!
《淮南子·缪称训》紧接着得出结论:“故君子见善则痛其身焉。”君子所痛的,正是自己不能以禾为榜样,三变而向根,“首禾”因此成为不忘本和向善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