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肉

祭祀完毕之后,祭祀所用的肉可不能扔掉,而是要赐给大臣们享用。祭祀社稷(土地神和谷神)所用的生肉称作“脤(shèn)”,因为盛在以蜃贝为饰的蜃器中,故称“脤”;祭祀宗庙(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所用的熟肉称作“膰(fán)”,“膰”本来写作“燔”,即烧烤之意。

在为《周礼》所作的注中,郑玄解释说:“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可见祭肉是要吃掉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五十六岁的时候,代行鲁国国相一职。相邻的齐国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恐惧,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国势强盛,最终会吞并本国,“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送给鲁定公八十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有文采的骏马(一驷为四匹马),八十位美女人人都穿着有纹饰的漂亮衣服,跳着名为《康乐》的舞曲,取悦鲁定公。

“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当齐国赠送的女乐和文马安置于鲁国城南的高门之外时,执政的大夫季桓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微服前往观看;鲁国准备接受这些馈赠之后,季桓子又以请鲁定公巡视周边道路的名义,终日流连于此,以至于国家政事都懒得处理了。看到这种情况,孔子的学生子路对老师说:“夫子您可以离开鲁国了。”

“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郊”指在郊外祭祀天地的祭礼,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祭之后,按照礼仪,要把祭肉分赐给大夫。孔子的意思是说,鲁国举行完郊祭,如果还把祭祀所用的熟肉分赐给大夫,就说明国礼未废,自己还可以留在鲁国有所作为。

最终的结果却让孔子大失所望:“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的馈赠之后,三天不听政事;郊祭完毕之后,又不把祭肉分赐给大夫。孔子终于彻底死心,离开了鲁国。

孔子一行晚上住宿在鲁国南部的屯这个地方,有一位名叫师己的乐师前来送行,对孔子说:“这不是您的过错。”孔子长叹一声,唱了这样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那些妇人之口,可以将君子赶走;出自那些妇人之口的请求,可以使人败事身死。我还是优哉游哉,终此一生吧!

从这个故事可知,不管是祭祀所用的生肉(脤)还是熟肉(膰),祭祀完成之后都要分赐给大臣们吃掉;而且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国之礼仪的高度,不分赐的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孔子竟然置自己国家的政事于不顾,去国远行。

《论语·乡党》篇中还记载过分吃祭肉的时限规定:“祭于公,不宿肉。”这讲的是参加国君祭祀时的情形。祭祀所用的牺牲一定要在祭祀的当天清晨宰杀,以保证敬献给神灵和祖先的肉是新鲜的。不过,天子和诸侯的祭祀要进行两天,第一天称“正祭”,第二天称“绎祭”,“绎”是连续的意思,比喻接续第一天的祭祀。也就是说,“绎祭”完毕之后才能将祭肉分赐大臣,那么,祭肉已经放了两天,因此“不宿肉”,不能再让祭肉过夜,要立刻吃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这讲的是家祭的情形,即在家中对祖先的祭祀。家祭完毕之后,祭肉一定要在三天内分赐吃掉,过了三天祭肉就会变质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