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达917年的中越宗藩关系

一 968~1885年的中越宗藩关系

安南地区于公元968年独立建国,到188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越南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总共为917年,如果扣除属明20年,则为897年。

(一)越南独立建国:中越宗藩关系的确立

10世纪初,中国唐朝衰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907~960)。公元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北宋政权,称为宋太祖。安南方面,944年吴权死后,安南地区有12个封建主即“十二使君”割据争雄。丁部领于公元963年平定“十二使君”之乱,自立为王,号“万胜王”。公元968年,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仿照中国盖宫殿,制朝仪,置百官,立社稷,建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48]越南从此摆脱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建立起封建的独立国家。越南历史上的开国朝代丁朝,就从此时开始。公元973年,丁部领派遣使者带方物上表请求北宋王朝册封,表示愿做宋朝藩属。北宋政权刚建立不久,宋太祖采取睦邻政策,接受了丁部领的请求,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交趾郡王,视越南为“列藩”。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越南立国应于公元968年开始。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均把丁部领建立的丁朝作为越南正统王朝之始和独立封建国家的肇端。自此,开启了约900年的中越宗藩关系史的序幕。

公元980年黎桓篡权,即皇帝位,改年号“天福”,建立前黎朝。黎桓篡位登基为帝后,先是冒用丁废帝丁琏的名义,向宋太宗上表请封未果。公元993年2月,宋越战事遂告一段落后,宋朝才照例封黎桓为交趾郡王。

1009年,前黎朝卧朝帝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篡权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大越”。1010年,李太祖自称“安南静海军权留后”,遣使奉贡,宋朝册封他为“交趾郡王”。李朝到李英宗即位之前,历代君主都受宋朝册封为“交趾郡王”。到李英宗则宋廷封为“安南国王”。自此,越南又称为“安南国”。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中国首次视越南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225年农历十月,李朝末代女皇李昭皇被迫与掌握朝中大权的陈氏家族中年仅8岁的陈日煚结为夫妇。十二月,李昭皇禅位给陈日煚,建立陈朝。越南陈朝经历了中国南宋、元朝及明朝3个时代。1229年,陈朝遣使入宋请封纳贡,宋朝封陈日煚为“安南国王”。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越南陈朝陈裕宗于次年派使入明,纳贡请封,明廷封裕宗为安南国王,明太祖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

陈朝末年,受托孤辅佐少帝的黎季犛于1400年2月废少帝自立,改国号“大虞”,号圣元,建立胡朝,陈朝终结。1403年,胡汉苍遣使明朝,自称陈氏之甥,因陈朝绝嗣而请求册封继位。明成祖认为并无不妥,遂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从丁朝作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政权,越南都要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到中国来纳贡请封后,才是一个正统、合法的政权。此后的历朝历代改朝换代时,无不照此例行公事。

(二)短暂属明:宗藩关系的中断

胡朝建立后,受到众多陈朝遗老的抗拒。1404年8月,陈朝遗臣北上明廷,控诉胡氏弑主篡位,请求明朝出兵灭贼,恢复陈氏朝廷。1407年,明朝派出大军80万南下安南,推翻了胡朝。

明军占领安南后,因陈朝子孙已被胡氏杀戮殆尽,只好应当地官吏遗老的请求,在安南复原古郡县建制,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将之直接收归明廷管辖。由此,实行了约440年的中越宗藩关系暂时告一段落。

(三)越南国家南北纷争:中越宗藩关系的尴尬

1428年4月,黎利反明取得胜利后,自行称帝,脱离明朝统治,建立后黎朝。黎利向明朝表示遍寻不着陈朝宗室后裔,明朝于1431年农历正月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

后黎朝从名义和时间上看,它是越南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代,从1428年建立,到1788年灭亡,传17世,共360年,经历了中国的明、清两代。其实,黎朝中后期已名存实亡,南北长期分裂,莫氏一度统治北部,然后是黎帝郑主名义下的北郑南阮之争。由于后黎朝的各方纷争,中国中央朝廷与其之宗藩关系也显得非常尴尬:与作为安南国代表的黎帝保持了正统的宗藩关系,但黎帝实际上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莫氏、郑氏、阮氏手里。郑氏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达250年。

1527年,莫登庸杀害黎恭帝,自立为王,建立莫朝。1528年,明朝兴师问罪。面对明朝大军压境,莫登庸只好遣使请降,献上安南土地册和户籍。明朝随即将安南降为都统使司,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赐予银印。

南方阮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屡屡有意发展与中国中央朝廷的藩属关系,并于1702年遣使携国书和贡品至清朝乞贡求封为王,但当时的康熙帝以一直与安南黎氏有朝贡关系而予以拒绝。南方阮主求封不成,就私铸“大越国阮福永镇之宝”,自称“国主”。这样,“广南国”一直与中国中央朝廷没有建立关系。

越南西山朝建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年,但阮文惠仍然获得清朝皇帝册封为“安南国王”。

在击败了西山朝之后,阮福映于1802年建立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并依例向清朝纳贡请封,甚至强烈主张将国号改为“南越”。不过,清廷将“南越”颠倒为“越南”,并为越南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自丁朝968年独立起,越南建立并保持与中国中央朝廷的宗藩关系约有900年。在此期间,中国中央朝廷先后封其国主为“交趾郡王”、“安南国王”和“越南国王”。这种宗藩关系到1885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时才最终结束。

二 中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在政治上,两国关系主要表现在册封朝贡、承袭和借鉴中国政治体制,承袭、借鉴中国儒学和科举等方面。首先,很重要的是安南作为藩属国对宗主国中国的请封和朝贡,亦即中国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的册封与回赠。如:中国明朝建立后,越南陈朝陈裕宗派使入明,纳贡请封,明廷封裕宗为安南国王,并赐以《大统历》及各种物品,陈朝遂成为明朝的朝贡国。明太祖编定的《皇明祖训》,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让其3年一贡。其次,越南独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设立官僚制度。越南传承唐朝在安南的做法以及借鉴宋朝的经验,尊崇儒学,1070年李圣宗修建文庙,立下规定祭祀孔子、周公等。还有,就是实行中国式科举制度,取士任官。如李朝、陈朝到最后的封建王朝阮朝,越南透过中国式的科举制度完善了中央及地方官吏任用制度。越南的科举是效仿中国的,而其取消科举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晚,一直到1918年才终止。

在经济上,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大国,生产力已相当发达,越南独立后就不断输入中国先进的工具、技术、工艺等来发展农业和工业,提升了工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两国贸易往来也不断发展,除了官方通过朝贡的贸易外,地方之间也有贸易交流,尤其是中越交界地区的边境贸易,如当时的广东钦州、广西邕州就有边境贸易的市场,越南边民过来与中国边民进行交易。

在文化上,越南独立后,百姓居民承袭了华夏的祖宗崇拜、儒释道信仰等。越南佛教一直都是大乘佛教,为了得到《大藏经》等佛教经典,越南李朝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宋朝来求取。越南一直沿用中国的历法,继续使用汉文,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官方才停止使用汉字。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对越南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有“越南的《红楼梦》”之称的古代著名文学名著《金云翘传》,其故事情节就取材于中国清朝的同名小说。

三 关于宗藩关系的探讨

(一)友好是主流

安南在华夏大家庭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到了公元10世纪后期分离出去了,成了一个独立的家庭。虽然双方之间与当今的正常国家关系不一样,保持一种宗藩关系,但毕竟中越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国家。

在中越宗藩关系的900余年里,两国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战争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总共也不过二十来年。即使中国是宗主国,越南是藩属国,但双方仍互有攻伐,历史上都有记载。一旦冲突结束,两国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友好。

(二)政治不平等而经济获实惠

中国与越南作为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上的藩属国上表请封与宗主国的册封认可;经济上的藩属国进贡与宗主国的回赠。

宗藩关系的上表与册封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尽管这仅是一种礼仪和形式而已。越南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封建中央王朝也几乎不干涉其内部事务。越南历朝的皇帝大多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登基后才向中国的中央王朝上表请求册封,中央王朝一般都照封不误。因为越南国王只有经过册封才名正言顺,并便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宗藩关系的进贡与回赠实际上反映了两国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这种关系形式上是不平等的,而实际上朝贡者得益远在被纳贡者之上。

(三)天朝脸面与“厚往薄来”

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形式。为了密切双方的交往,中央朝廷一般是采取“厚往薄来”的做法。如宋朝在接受越南的朝贡时,回赐物品的价值常常大大超过朝贡礼品的价值,以显示泱泱大国的风度。1022年,越南李太祖派李尧泰携带价值共约1682贯的白蜡、紫矿、玳瑁等方物贡给宋朝,而宋朝为表示“怀远”则回赐给越南总计价值2000贯的礼品。明朝户部侍郎唐胄曾说:藩属国朝贡“乃彼之利,一则奉正朔以威其邻,一则通贸易以润其国”。

历史上,中国封建王朝从皇帝到大臣公卿总是愿意看到海外万邦来朝的盛况,以满足“天朝上邦”的虚荣心。这种满足感和虚荣心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皇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盲目的物质优越感基础上的。确实,中国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更是一直领先于周边国家与民族。于是,让“外邦”到“天朝”来领略一下“物产丰盈”,便成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心态。为了显示天朝的“重义轻利”,中国封建统治者更是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对来贡者给予优厚“赏赐”,有时“赏赐”之物远超于贡品的数倍。这种做法使朝贡者和纳贡者双方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世代相传,影响深远。

上述可见,为什么中越两国国情如此相似,文化如此相近,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所能比拟?拨开尘封多年、依稀久远的古代中越关系史,人们就会豁然开朗,明白个中因由。

自秦朝跨过五岭到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有历史记载的古代中越关系长达2099年,其中郡县时期1182年,藩属时期917年。无论是郡县时期还是藩属时期,相互之间的往来都要比一般的国与国双边关系往来要密切得多。

历经千年的郡县治理和发展繁荣之后,越南独立而成为中国的藩属,但依然袭用中国的体制,尤其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继续使用汉字,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无论是越南历史还是越南文学作品,甚至越南人的家谱无不用汉字记录写成。离开中文的古籍,越南人将无法了解自己的历史。

纵观两千年的古代中越关系,两国真可谓是“同种同文”,源远流长,根连根,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割断。


[1] Truong Huu Quyinh,Phan Dai Doan,Nguyen Canh Minh chu bien:Dai Cuong Lich Su Viet Nam,Ha Noi,nha xuat ban giao duc Viet Nam xuat ban nam 2000.(张友炯等主编《越南历史大纲》,河内,越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即到本课题完成的201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4~5页。

[4] 郭振铎等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18页。

[5] 戴可来、于向东主编《越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2~3页。

[6] Tran Trong Kim:Viet Nam Su Luoc,trang 25,nha xuat ban van hoa thong tin Viet Nam xuat ban nam 2006 tai Ha Noi.(陈重金:《越南史略》,河内,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2006,第25页。)

[7] “雒”与“骆”相通,“瓯骆国”也即“瓯雒国”,“雒越”也称“骆越”。下同。

[8]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1832页。

[9] 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第75页。

[10]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1142页。

[11] 《水经注》卷37。

[12] 从华南到中南半岛,居住着一个壮傣泰族群,无论是种族,还是语言、宗教,都与汉族、京族有差异。其实这是一个同根生的族群,语言和生活习惯相同或很接近。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南部、越南的北部、泰国、老挝、缅甸的掸邦,甚至远至印度的阿萨姆邦,以及与泰老族群有着亲缘关系的诸多民族。公元前3世纪前后,秦始皇平定岭南。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人逐渐往西、南迁徙,在今广西的西南部、云南的南部、越南的西北、老挝、泰国、缅甸的东北部、印度的阿萨姆邦等连成一片的,有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定居和繁衍,现有人口已接近1亿。该族群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壮侬岱依等族群和泰老掸傣族群。从分布看,壮侬岱依等族群主要居住珠江流域、红河流域的中越边境地区一带;而泰老掸傣族群则主要居住在中南半岛中西部的泰、老、缅以及中国云南的南部。由于地理差异等原因,在文化上,壮侬岱依等族群越来越汉化;而泰老掸傣族群则接受了不少的印度文化,尤其是上座部佛教。

[13] 越南语为nguoi tau。

[14] 《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第28页。

[15] 1983年,在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上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陵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16] 黎文休:《大越史记》,外纪,卷2。

[17] 今河北正定县。

[18] 有些书籍把这一年作为郡县时代的开始。

[19] 即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

[20] 《后汉书》卷86《南蛮传》。

[21] 《后汉书》卷86《南蛮传》。

[22] 《后汉书》卷76《任延传》。

[23] 上联典指当代中国革命家任弼时生平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花钱多,三怕麻烦人;下联典指东汉九真太守任延,他对当地人施以教化,被传为佳话。

[24] 郦道元:《水经注》卷36《温水》。

[25] 二守指九真太守任延、交趾太守锡光。

[26] 据考证,叶调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境内,有说是今之爪哇岛,也有说是苏门答腊岛。

[27] 《后汉书》卷6。

[28] 《后汉书》卷88《西域传》。

[29] 《后汉书》卷88《西域传》。

[30] 《三国志》卷49《士燮传》。

[31]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2] 士王就是三国时的士燮。

[33] 黎崱撰《安南志略》,武尚清点校,中华书局,1995,第113页。

[34]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5]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6]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7]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8]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39] 《南史》卷78。

[40] 越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越南古都市》,越文,河内,越南社会科学院,1989。

[41] 明·邱浚:《广文献公开大庾岭路碑阴记》。

[42] 即越南史上称之为李南帝。

[43] 近年越南在安沛、河内、清化等发掘的唐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铁斧、铁刀、铁钉、铁箭头以及陶瓷器皿。

[44] 越南各地近年均有大量的唐代铜钱如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元和通宝被发掘出土。

[45] 《全唐诗》卷26。

[46] 据《旧唐书》。

[47] 转引自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48] 今越南宁平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