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 黄耀明
- 810字
- 2020-12-10 18:27:35
序
记得十年前,我带着学生踏进社区,敲开贫困家庭的门开始社会工作辅导时,当时的一幕记忆犹新。我们问一位照顾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妻子四十多年的老人,他靠什么支撑下来的,他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简单:“这就是命,我上辈子欠了人了。”面对老人,我们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虽然之后这样的一幕不再重现,但随着社工实务经验的增加,我渐渐明白,作为社工别无他路,只能走出校门,和社区、机构、居民打交道,说他们能够明白的话,做他们认为有用的事。
社工要发展,首先得管用。社会工作本土化,十年前我们可以不理会,但现在已经无法回避,不管你是否喜欢,它就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实践,每天都在发生。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证明了社工是管用的,它的专业伦理、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给了社工专业的身份;中国文明史更长,五千多年的璀璨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中的实践智慧更是深不可测,不可言语,它是社工急需汲取的养分。
黄耀明老师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他从跨文化的社工实践着手,依据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助人”的过程,并且分别梳理了中国儒、释、道的思想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耀明老师的佳作并没有停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内容和意义的介绍,而是紧扣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集中讨论中国的“家”文化,将宏大、抽象的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操作的社工实践建立起联系。这样,“家”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也是社工实践的最重要场域。有意思的是,黄耀明老师还进一步以面子、人情和关系作为三个考察维度,深入分析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习惯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系,并且提出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维度及特性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助人方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工作本土化也无法一蹴而就。作为社工路上的同行者,让我们享受这探索的旅程。
童敏
2012年9月15日
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