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奇葩出世】

奇特的出生

那是公元前年256年冬月二十四(一说公元前247年),一个寒冷的时季。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西)一户刘姓人家里,诞生了一个娃娃。一个在五十年后叱咤风云,并成为这个天下的主宰者的娃娃,他、就是刘邦。

那年代人口不仅是战斗力,而且还是地地道道的劳动力。一个男孩儿的诞生,按理说家里父母应该是十分高兴啊。虽然不至于放个鞭炮、全村道喜,但怎么着也得是气氛相当的活跃啊。

但是在这一家里,气氛此刻好像并不太融洽。因为似乎有人并不高兴。没错,就是男孩儿的父亲刘太公。这里咱先暂且放下为什么刘太公不高兴,先来看看刘邦的父亲为什么称之为刘太公呢?可能大家会问,这刘太公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要单独提一下这个问题呢?您请接着往下看。

在当时也是现在人们对于刘邦之父刘太公、其母刘媪的称呼之所以用太公与媪的看法大致一致。那就是太公和媪与当时的楚地方言以及对老人的敬称有关系。基本上可以类比于今天的刘爷爷与刘奶奶,那么问题便来了,刘邦的父母怎么可能只叫做刘老爷爷与刘老奶奶?

而一向严谨的太史公他老人家为什么在《史记》里这样记载呢?

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刘邦的父亲刘老爷子的名字问题,自古以来大概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

据《索引》记载:“皇甫谧云:名执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太公叫做刘执嘉。

这第二种说法,来自于王符。他说“太上皇(指刘太公)名煓,与湍同音。”就是说据他考证,刘太公叫做刘煓。

这第三种说法来自于梁玉绳。针对刘邦的父亲史书上只记载叫做刘太公,母亲只记载叫做刘媪的问题。他的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下内容,在梁玉绳看来,不论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还是后来写《汉书》的班固等人,他们以汉朝当朝之人的身份记载大汉的国史,怎么可能不知道大汉开国君主父母的姓名?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先不说别的,就拿刘氏诸帝来说,连自己的老祖宗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放?

那么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以及后来撰史的班固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问题?可是二人还是将其记载为刘太公与刘媪,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为了像其他诸帝那样为了避讳而不能直书其名?似乎也说得通。

可是问题又来了,历来都是讳名不讳姓,为什么刘邦的母亲没有记载姓什么呢?这也说不过去啊。

所以,在他看来,太公与媪,都不是真正的名字,而是因为二人身为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大概是由于他们的名字并不十分雅观,所以司马迁并没有记录,而是以太公与媪来代之。因此,在梁玉绳看来,几百年后的皇甫谧、王符竟然信誓旦旦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的写出了叫什么名字,这、又怎么可信?

好了,到了这里,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本来就是一本糊涂账。恐怕知道刘爷爷与刘奶奶的名字的,除了他们本人以外,就只有去问刘邦了。不过千百年来,刘太公与刘媪这个名字大家倒也熟悉了,没有必要计较一二。

好了,接下来咱再来看看,这小娃娃出生以后,刘爷爷为啥子不高兴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史书上的说法,他被带了绿帽子。看到这里大家不要吃惊,因为你没有看错,是绿帽子,不是其他颜色的。也就是说,这娃不是他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太公同样不能忍,可又不得不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伟大的先贤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 高祖本纪》里明白的写着: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有一天晚上,刘邦的母亲在水泽边的堤岸睡着了,忘记了回家吃饭。刘邦之父刘老爷子颇为担心,便前去寻找。就在这时,大泽上空突然雷雨交加,颇有一副黑山老妖出山的景象。这雷来的突兀、这雨下的突然,这是咋回事儿?

刘老爷子由于担心妻子,便加快了步伐,迅速的来到了泽边。他一下子便看见了躺在那里睡着的妻子,于是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松了一口气。可是突然间,他又瞬间石化在了那里。因为刘老爷子仔细一看,竟有一条蛟龙缠在妻子身上!他揉了揉眼睛,告诉自己没有被雷电吓到,确确实实是一条蛟龙。

而此时,刘邦之母也没有闲着,她做梦与神人结合。就这样,在一场梦幻般的雷雨相伴下,二人都好像经历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醒过后,二人回到了家中。按理说事情到此也就完结了,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可谁曾想,刘邦的母亲竟然怀孕了。

于是乎“遂产高祖”。

不走寻常路

就这样,小刘邦一直带着传奇色彩,幸福的成长着。一转眼,时光飞逝,小刘邦已经长成大刘邦了。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了劳动能力的青年,在那个年代的农民家里,是时候让他承担起先人留给他的责任了。来吧,季儿,拿起你的锄头,奋斗吧!

话说回来,刘邦家中男丁还算兴旺。在他之前,还有大哥二哥,而他还有个四弟。那个年代里,各国之间动辄发生战争,百姓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像刘邦家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一块地,那就是很好的了。但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干活。但干活这件事情上,刘邦又表现出了任性的一面。

妥了,这说明刘邦什么呢?不干一般人的谋生职业活,对于刘邦来说,很可能就是农活。那年代里,对于自耕民来说,农活是唯一的正务,而刘邦此举也就是所说的不务正业。起初家里人认为他排行小,有哥哥们在,就不用他了。

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啊。刘邦每天在家里要么和一群“公子哥”游走,要么就拿着自己家的东西与人结交。怎么回事儿?

据记载刘邦此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说明了刘邦此人率性坦荡,更是豪放。可谓是广结四方。颇有当世公子风范。

实际上,刘邦这样做,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相关。便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刘邦最崇拜的便是魏公子,也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之际,山东六国贵族为了挽救社稷危亡,广招贤士。使得养士之风盛行。而魏公子的种种作为及人格的魅力深深地影响到了刘邦。因此,自小时候起,刘邦将这种品质逐渐的体悟感会,到了现在,便付诸于实践。他人做得,我有何不可!

于是,他在外边广交朋友,而所需要的经费自然是从家里拿。久而久之,家里人便有些埋怨,认为他不务正业浪荡成性。但刘邦对此毫不在乎,他依旧整日与朋友出游饮酒,似乎是不亦乐乎。就连同村的人都逐渐的感觉到刘邦这孩子,完了。于是,渐渐地,刘邦在人们心中就积攒了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形象。

可是人们没有发现的是,似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谈论刘邦更多了。也许在他们看来,现在的这种生活是千百年来不可更改的规则,任何人都要遵守,不要妄想着反抗,更不要妄想去更改。原因很简单,不按照规矩来就没有饭吃。但在刘邦看来,讨厌的东西便没有遵守的必要,更何况是在这弱肉强食的年代。

于是,淡化了耳边的流言蜚语,刘邦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而刘邦本人的名声也是逐渐的在沛县周围响起。渐渐地,刘邦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从起初的几个人,到现在的一群人。

不得不说,刘邦在此时颇有一种黑白通吃的感觉。因为不仅一些乡间人士敬佩刘邦。就连当地官员也是逐渐的延伸着与刘邦成为了朋友。使得刘邦在当地十分有面子,人脉圈也越来越广。

例如日后大汉帝国重要骨干萧何曹参,都是在这个时候认识的。因此似乎只要邦哥喊一嗓子,就会有很多人拼命的感觉。

至此,这个美男子似乎已经颇具领袖气质了。只不过,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也。我将以我自己的方式,来掌握我自己的命运、开创我自己的人生!

公元前221年,来自华夏西部的赢秦统一了全国。古老的中华帝国第一次有力的雄踞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缔造者——嬴政,对此,也是颇为的满意。但,仅仅是颇为。因为他不放心“六国余孽”,他要将大秦之法推行于全国,他要创造一个可传万世的牢固江山。于是他不停地忙碌着。

但这似乎与刘邦并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当时的刘邦也没时间去管太多。因为,他光荣的成为了大秦帝国众多亭长中的一员、泗水亭(当时沛县东)亭长。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秦统一后天下的行政区划。嬴政统一六国以后,他采纳时任廷尉的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初并天下之际,全国共计36郡。此后由于南征百越、北却匈奴,以及从一些以前的郡里分置一些其他的郡,到了秦末,除却秦内史辖区外,见之于史书记载的秦郡,共计48个。

而对于郡县的官员,都由大秦中央朝廷直接任命,可以定期更换。这其中,主要有三大官员:

郡守为一郡的行政长官,除了所辖各个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之外,一郡的属吏都由郡守从本郡人士里辟举。

郡尉执掌一郡甲兵,且郡尉不是郡守的属官,而是直接受朝廷统辖,接受朝廷的命令。

监御史则负责监察郡内治理情况,也就是郡监,隶属于朝内三公之一的御史中丞,属于中央监临地方的要员。

而对于郡下的县,其长官则有县令和县长之分,这个区别是依据县的范围大小和所辖户口来划分的,大致以万户为标准,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县之下则是乡邑,而后便是亭,亭是秦时对地方村落的管理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则是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