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善良
善良不会吃亏,智慧不足是吃亏的原因。善良是本性的光芒,智慧是修为的历炼与反思。善良不是同情,不加约束的同情是共同的堕落;约束不仅是戒,更是智慧。善良不是意愿,一念善良的意愿虽然值得赞叹,但是行动与结果的善才真正值得赞叹。
真正的善需要依据世界的规律,让他者在自他关系的规律中获得自由。因此,善的目标是自由,原理是世界的真实,方法是智慧的行为。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说:“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兽亦皆知,欲乐以自恣,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不知修善行,与彼亦何异?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已得此人身,当勉自益利。”道德的追求与智慧的反思,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
做事需要利他的愿力、付出的善缘、摄众的福报。有利他的愿力是愿意在事务的历炼中逐渐断除自己的烦恼,帮助别人断除烦恼;付出的善缘是拥有付出的机会,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摄众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广结善缘和付出,在现在世拥有摄服众生的威德和信任。无利他的愿力,做事增加怨恨和是非;无付出的善缘,壮士空无用武之地,成为没有士兵的将军;无摄众的福报,虽然百分之一百付出,却收获有限。
道德的善恶是指以自他关系为基础的利益的成就或损害,包含着作为主体的自己、作为客体的他者、共同成就的关系,成就三者的利益便是善,损害三者的利益便是恶。自由意愿是道德选择的前提,行为过程是道德关系的成就,行为结果是道德判断的彰显。损自利他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其过程是善的。但是,自他关系是对待依存,必须超越自他关系才能拥有绝对善,因此信仰的规定、超越性境界的成就是道德的终极规定;同时,自他关系的界限有模糊、难以判断的地方,因此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基础。总之,道德需要顶天立地,天地之间才能有利他的道德。
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科学与哲学的主题是真、道德与宗教的主题是善、艺术的主题是美。人类最充实的道德是宗教,因为宗教利用信仰的超越性规定奠定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利用宗教活动展开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形而上学的基础,更有仪式的情感教化。道德是宗教之用,宗教是道德之体,是道德超越性的基础。道德实践要有个体道德的修行,要有社会道德的实践。道德要在社会扎根,必须有终极关怀的基础。
巫术与宗教的根本区别是道德,巫术是用钱购买信仰。有道徳的信仰才是宗教,没有道德的信仰是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