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一、针灸歌赋源流及发展
针灸歌赋,即针灸诗歌韵文的总称。歌,又称歌诀、歌括;赋,是辞句对称的韵文。针灸歌赋,同其他针灸文献一样,都是历代针灸学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针灸歌赋文字精练,以简短的篇幅概括了深刻、广泛的内容,着重临床实用,读之朗朗上口,因而对针灸学的学习、理解、记忆、传播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金、元著名针灸家窦汉卿于《通玄指要赋》题辞中说“念慈穴俞而或忘,借其声律则易记”即指韵语便于诵读和记忆。明代针灸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则说:“世俗喜歌赋,以其便于记诵也”。由此可见,针灸歌赋能产生发展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于此。
据现有的文献记载,针灸歌诀最早见于周朝秦越人撰的《子午经》,其中泛论针砭之要,括为歌诀。后归入《说郛》中第109卷。砭石是我国古代发明、使用的一种最原始的医疗用具,它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到奴隶社会出现了金针,到封建社会针灸得到了发展,针灸歌赋也随着发展起来。
唐代孙思邈精通中医各科,对针灸也有研究,在他的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中都有针灸歌诀的内容。如《千金十六穴歌》、《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这时的针灸歌诀仍处于萌芽阶段,歌赋的真正流行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宋·许淑微的《伤寒百症歌》中包括针灸的内容,该书是许氏根据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并结合后世文献,学习心得编写而成。其中三首完全是针灸学的内容,即《可针不可针歌》、《可灸不可灸歌》、《可火不可火歌》。其中《可针不可针歌》一方面对仲景书中的可针证作了归纳,同时参考《内经》,加入了不同针证。“大怒大劳并大醉,大饱大饥刺之逆……”《可灸不可灸歌》将宋迪《阴证诀》所谓“阴毒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关元一百壮至三百壮”编成歌诀:“阴毒阴虚汗不止,腹胀肠鸣如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关元应不谬。”《可火不可火歌》则对仲景关于“火劫”、“烧针”等引起的变证作了概括。由此可见许氏对针灸歌赋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针灸歌赋中最早出现治疗处方的内容,则是宋·刘党真人撰的《琼瑶神书》,该书通篇皆五七言歌。书中除论述经络气血流注,穴位分部尺寸等以外,着重阐述各种针刺手法操作及具体应用,并对70余种病症的针刺取穴与手法予以介绍。如“哮喘之证提摄忙,液门摄提气相当,天突一穴专提及,膻中一穴泻要深”。
唐宋时期针灸歌赋均为歌诀的形式,到金才出现“赋”。金朝著名针灸大师窦汉卿著的《针经指南》中创造性运用“赋”。用这种韵文体陈述针灸学习内容,弥补了只有针灸歌诀之不足。著名的歌赋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等,这时针灸歌赋的内容不只限于手法与取穴,而向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经络的分布、循行、俞穴、刺灸、选穴配方以及辨证等多方面,其内容有“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液、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金元时期的另一位医家何若愚著的《子午流注针经》中的《流注指微赋》则将经脉流注方面的特点,以歌赋的形式进行编撰概括。从而使针灸歌赋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至明代,是针灸歌赋的盛行时期,先后问世的针灸书有徐凤的《针灸大全》,其中收集歌赋24篇,影响很广,如《梓岐凤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是作者将“梓岐凤谷飞经走气补泻之法”经撮要写成。此篇“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其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针法,对各手法的操作和适应证均作了详细叙述。如“一日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感至……”这是综合补法,行针后可使针下产生热感,故称“烧山火”,用以治疗各种寒证。又如歌赋中反复强调辨证施治方法,严格把握补虚泻实之技巧,“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此则高度概括了虚实辨证的规律。又如将候气、催运经气的手法形容为“若夫道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拔动;二曰白虎摇头……”虽经各种方法,若经气仍不至者,就需用左手配合催运经气“以手循摄,以爪切掐……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由此可见《金针赋》对刺灸法论述最详,凡研究刺灸者,不可不读。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广集博录,内容较多,有歌赋65篇,有常见病刺灸治疗的《百症赋》和《玉龙歌》总结九种病因,有针灸治疗要领的《行针指要歌》,有临床急救的《回阳九针歌》和《肘后歌》。此外,明·李梴的《医学入门》、朱权的《乾坤生意》、杨敬斋的《针灸全书》等著作均有针灸歌赋的内容,但集针灸歌赋之大成者,为明针灸名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有20余篇。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著作除收集前人的针灸歌赋外,还根据自己的临床分析总结编写出了许多新的歌赋,如《胜玉歌》。元代王国瑞编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原文较长,不易记诵。杨继洲将自己家传的经验编撰成《胜玉歌》,对常见诸症的选穴治疗以及手法补泻等均有阐述。“玉”,是指《玉龙歌》,杨氏认为此歌有超过《玉龙歌》之处,故取名《胜玉歌》。
清代,针灸歌赋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专书。《医宗金鉴》中《刺灸心法要诀》以歌诀形式为主,配合插图详解,形成了以通俗、简明、实用为特色的集体编集的歌赋,当时流传很广。何弟松为清代的针灸医家,由他个人编撰的《针灸歌诀》是第一部针灸歌赋的专书。清·李学川编注的《针灸逢源》、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收集的针灸歌赋也较多。《针灸集成》三卷、四卷中配穴治疗节录有关穴的历代针灸歌赋,作为治疗引证,这是应用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的一种方法。
针灸歌赋由产生至今已一千余年,有关针灸歌赋的书目有60余种,篇章180余篇。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有经络循行、腧穴、针灸法、配穴处方、辨证等多方面内容。因其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运用方便,故我们应全面研究它,以便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提高医疗技术,为针灸开辟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列分类表(表1)如下:
表1 针灸歌赋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