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一、概述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
《内经》对本病即有初步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论疾诊尺》均论述了黄疸。黄疸的分类始自《金匮要略·黄疸病》,有五疸;《诸病源候论》区分为二十八候;《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可以看出古代对黄疸的分类和名称过于繁杂,辨证困难。到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则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的理论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人们所采用。

二、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时邪,饮食失节所致;内因则多和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
1.时邪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运化失职,湿热交蒸于肝胆,不得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于肌肤而发黄。
2.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被阻,浸淫肌肤而发黄。
3.脾胃虚寒,湿以寒化,邪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
总之,黄疸的发生,从外邪看以湿邪为主,从脏腑看以脾胃肝胆为主,且常是脾胃而涉及肝胆。阳黄之人,阳盛热重,平素胃火偏旺,湿多从热化而致湿热为患;阴黄之人,阴盛寒重,平素脾阳不足,湿多从寒化而致寒湿为患或以脾虚为主的黄疸。

三、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阳黄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阴黄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属于虚证,寒证。

(一)阳黄 1.热重于湿 【主证】

目黄身热,其色鲜明,发热口渴。

【治则】

清热利湿。

【处方一】

后溪、劳宫。

【手法】

泻法。

【方义】

本证为湿热交蒸,胆汁外溢,且热邪重于湿邪,方用后溪、劳宫二穴。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木穴,胆经属木,泻后溪以泻胆热清内热。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火穴,荥穴主治热病,清心热泻肝火是劳宫穴的治疗特点。所以二穴合用对于身热烦渴的阳黄证,自可借以排除湿热熏蒸的主要因素,迨热象渐次清减,则黄疸逐渐消退。

【歌赋】

《百症赋》“治疽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

【处方二】

腕骨。

【手法】

泻法。

【方义】

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小肠为受盛之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接胃中腐熟的水谷,经过消化和分别清浊,使精华部分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浊液归膀胱。黄疸乃由于胃腑与小肠湿热熏蒸肌肤而所致。故取原穴腕骨可清利小肠湿热。

【歌赋】

《通玄指要赋》“固知腕骨祛黄。”

2.湿熏于热 【主证】

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脘痞满。

【治则】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处方一】

涌泉。

【手法】

泻法。

【方义】

湿热之邪熏蒸肝胆,又湿重于热,湿困脾胃,浊邪不化故现上证。用涌泉既可祛湿又可清热。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开窍于二阴,肾司水液代谢,黄疸既然是湿邪为患,故通利小便以祛湿便成为重要原则,故刺涌泉可达之。涌泉穴配五行属木,联系肝脏,泻涌泉可清泻肝胆之热。所以对胸结身黄属于湿热熏蒸肝胆之症,取用肾经与肝木有密切联系的涌泉穴以祛湿清热,自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歌赋】

《通玄指要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

【处方二】

阳纲、胆俞。

【手法】

泻法。

【方义】

阳纲、胆俞,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二穴横线相并。胆俞乃胆腑之气输注的部位,主治胆肝病。黄疸是由于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致胆液外泄,侵于肌肤而成。胆俞配阳纲,二穴合用加强效应,可泻肝利胆,使胆液以行常通,则黄疸可除。本方尤宜黄疸初期症发现目黄时,用之自可获得清热化湿而祛黄的显著疗效。

【歌赋】

《百症赋》“目黄兮,阳纲胆俞。”

(二)阴黄 【主证】

面目及肌肤发黄而不泽,肢软无力,食欲不振。

【治则】

健脾利胆,温化寒湿。

【处方一】

至阳。

【手法】

灸至阳,或先补后泻。

【方义】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留滞于中焦,肝胆气机不畅、胆液外溢故身目色黄而晦暗不泽;中气不足故肢软乏力而气短。方选至阳穴,该穴位于第七胸椎下凹陷中,属于督脉。由于其位于横膈部位,故可治肝胆、脾胃病变,尤用灸法,更具温化寒湿,健脾利胆之功。

【歌赋】

《玉龙歌》“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
《玉龙赋》“至阳却疸,善治神疲。”
《胜玉歌》“黄疸至阳便能离。”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至阳专治黄疸病。”

【处方二】

中脘、腕骨。

【手法】

平补平泻。

【方义】

方选中脘、腕骨治脾虚黄疸具标本兼治的作用。腕骨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具有分清泌浊,通利小便而祛湿浊之功。中脘属于任脉,足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四脉的交会穴,也是胃之募穴,故用它来治脾虚黄疸,不但可以宽胸和中,化脾胃之湿,还可调补中焦,温养脾胃,二穴合用自可获得补虚祛黄的效果。

【歌赋】

《玉龙赋》“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三)其他歌赋

《杂病歌》“黄疸百劳腕骨中,三里涌泉中脘同,然谷太冲复溜穴,膏肓大陵与劳宫,还有脾俞兼在内,太溪一穴在中封。”“红疸合谷与百会,委中三里与曲池。”“伤饱身黄章门医。”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胆俞主灸胁满呕,惊悸卧睡不能安,兼灸酒疸目黄色,面发赤斑灸目痊。”“胃俞主治黄疸病,食毕头目即晕眩。”“肾俞主灸下元虚,令人有子效多奇,兼灸吐血聋腰痛,女疸妇带不能遗。”

四、医案 《扁鹊心书》

一人遍身皆黄,小便赤色而涩。灸食窦穴五十壮,服姜附汤,全真丹而愈。
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