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1]召伯埭[2]见别三首
孤蓬[3]短榜[4]泝河流,无赖[5]寒侵紫绮裘。召伯埭南春欲尽,为公重赋畔牢愁[6]。
青荧[7]灯火照深更,逐客舟航冷似冰。到处故应山作主,随方[8]还有月为朋。
冠盖纷纷不我谋,掩关[9]聊与古人游。会须匹马[10]淮西[11]去,云[12]风溪遂所求。
【注释】
[1]子由:即苏辙。
[2]召伯埭(dài):即邵伯埭,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相传为东晋太傅谢安所筑的堤坝。
[3]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飘泊无定的孤客。
[4]短榜:短棹,借指小船。
[5]无赖:无所依靠,忧心不乐。
[6]畔牢愁:《楚辞》篇名,扬雄作。《汉书·扬雄传》李奇注:“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7]青荧:青光闪映貌。
[8]随方:不拘何方。
[9]掩关:关门。
[10]匹马:一匹马,借指单身一人。
[11]淮西:淮南西路,在现今安徽省中南部。当时秦观与苏洵共同的亲友苏轼、李秉彝等人皆在该处任官。
[12]云(yǎn):耸入云霄之山峰。
【译文】
孤客乘着小船溯河而上,寒风吹过浸透了他的衣裳。邵伯埭一带的春天就要结束了,请让我再为你吟诵一首《畔牢愁》。
灯火在黑夜中明灭着,流落异乡的人在寒冷的夜里驾船航行。船会驶向何处受到山势的限制,但无论到哪都还有月亮伴着他一起旅行。
达官显宦皆与我无缘,故我姑且关上房门与古人交友。我应该骑着马到淮西一带去,高耸的青山和微风的溪流才是我的希求。
【赏析】
元丰三年(1080)春,苏辙在被贬前往筠州(今江西省西北部)的路上,途经扬州,与秦观见面,有诗三首云:“蒙蒙春雨湿邗沟,篷底安眠昼拥裘。知有故人家在此,速将诗卷洗闲愁。”“笔端大字鸦栖壁,袖里新诗句琢冰。送我扁舟六十里,未嫌罪垢污交朋。”“高安此去风涛恶,还有庐山得纵游。便欲携君解船去,念君无罪去何求?”苏辙的诗中叙及了两人在扬州相聚期间的种种事情,同时亦感激秦观不以其待罪之身而与之疏远。秦观应和之作则作于分别之时,诗中勉励苏辙虽然不为朝廷所喜,但是“德不孤,必有邻”,除了好友随时都愿意与之肝胆相照外,亦祝福苏辙终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