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民歌钢琴曲集 3
- 林华
- 1647字
- 2020-08-29 15:50:54
前言
本曲集原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应某出版社约请写作的60首钢琴小曲。编辑要求取材民间,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手法可以多样,但尽量少用八度,以便虽有一些程度,却苦于手小的钢琴学习者作为正规教程之外的辅助材料。
这样的方针对笔者而言倒也是颇有兴趣的,因为如何以多声织体处置五声性音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以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要课题。趁此机会做些实验,并能得到出版社的支持和读者的反馈,也确是难得的机会。
不料写完之后,那出版社自说自话,竟决定只出30首了。于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接盘,索性按原定计划再增加41首,2002年以《中外民歌101首》的书名出版。
正是有着这样的写作背景,因此这本曲集,也成了一本钢琴小品写作课程——如果现在还有这样课程的话——的辅助教材了。本曲集为中外民歌所作的编配,几乎都不作任何展开,只是通过具有特性的和声音型以及织体变化去塑造一个意象。这就要求在结构简单、音区有限的条件下,用简洁鲜明的手段作生动表现,而且还得有效果,演奏者觉得有趣。对于那些音乐阅历较少的学生,这本曲集是有可能让他们在做这类基本功练习时从中得到些帮助的。
这本曲集也是多声技法实验应用的例谱。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有些著作以为坚持民族化,就一定要反对“洋味”,因为洋味是19世纪资产阶级的腐朽气息,反不反洋味是文艺路线上革命与不革命甚至反革命的标志。为此,一些著作还制定许多规则。
这些并非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条文,究竟是扩大了我们音乐的表现力,还是捍卫了某种审美观念的“纯洁”,其实何须多争论,通过实践不就可以得到检验了吗?
其次,在多声技法的教学经验中,深感许多学生在遵照“课程要缩短”而编写的那些教材中,得到的只是对规则的知识性了解而已,而且只会用于习题写作中——即便是做得很好的吧,可在写作时却又不会贯通了。本曲集正是有鉴于此,建议学生可将本书中的旋律作为和声或复调的习题,先自行配置,然后通过与笔者的和声配置作一比对,或许可以从这样的方法中得到更多细微的启示,积累起为既定旋律配置各种不同风格作品的经验。
这本曲集对于一部分正在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也可以用来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因为更多地接触了生动的音乐文化而激发了乐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使得他们的音乐知识得到丰富。
为了适合不同的程度,编写时注意到难易不一的安排,因此本书也带有进阶的性质了。
附带一提的是,当初为什么不偏不倚,就写作个101首呢?这里多多少少有些纪念自己对音乐发生兴趣缘由的意思:因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一本美国出版的《著名歌曲101首》正风行,我们兄弟姐妹常常围着钢琴唱着其中的歌曲,现在回想起来,能有此斯乐之可作,亦可谓此生大幸之一罢,因此也就激发了类似的写作念想。
乐谱出版后从得到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我才知道它不仅被读者们作为钢琴教材、多声写作的教辅和小品练习的例谱,竟然还有更多的用途:有的音乐院校老师用它来作配器的习题集,有的用作世界音乐的课外资料,有的用来作投考本科的视谱强化练习,也有的用来作为钢琴教学法的实习参考教材。最令我感动的是,许多和我同时代的音乐爱好者,把这本曲集作为“有声相册”来赏玩,因为本曲集中的很多旋律,很能唤起他们对流逝岁月的回忆。
正是本曲集应用的“广谱性”,使得它出版之后很快就断销。这次承蒙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采纳,作为085内涵建设支持项目,让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外民歌钢琴曲集》的书名增订,并附录音响资料另出新版。趁此机会,对乐曲作了一些修改,并增写10首,还加了一些注释——主要是对写作技法运用的解析,对演奏的简单建议。相信这会使得无论演奏还是写作的学生,对音乐形态的结构原理和情感的处置或许会有更多的理会。
附带说明的是,在每首乐曲之后,都有简单的提示,这大抵是根据写作时的设想,对标题作个音乐意象上的导引,以启示读者想象而已。只有极少几首乐曲的提示是原有歌词大意的简述,说白了,这其实只是为老歌迷的回忆而作的资料罢了,与乐曲写作意图也未必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乐谱的大部分指法由老同学周纫秋女士所订,再次重申谢忱。
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