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历史薪火相传,也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而现代化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又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推动制造业在结构、产品、业态、模式等内涵特征上产生革命性变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危机,严重伤害了实体经济,至今尚在缓慢复苏中。危机促使人们反思:如何通过重振制造业,重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人们看到,新自由主义的自私与放任、追求杠杆效益、提倡“去工业化”,引致制造业日趋“空心化”。为此,美国设计并启动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提出实现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等等。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现代制造业正迎来又一个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我国制造业和制造体系发展的瓶颈,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消耗大等问题更显突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弥补西部制造业的短板,实现东西部之间的协同发展。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较低,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四川制造体系作为我国制造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多以资源型、粗加工为主,其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不足,亟须加快发展四川新型制造业、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党中央于2015年3月、5月、7月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2016年7月18日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是制造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成为四川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由于四川制造业升级的基础薄弱,大多数制造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先进的绿色技术与创新能力。所以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新的动能系统。动能系统是一种全要素系统,能产生倍加的效能。当前,我国处于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持续转换的关键时期,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形成的“新引擎”“新能量”;而新动能成长也需要绿色制造体系的支撑。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动能,着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推动各类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因此,基于新动能成长探索构建四川绿色制造体系与路径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新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1.2.1 学术价值

第一,丰富绿色制造体系的理论内涵。绿色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体系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制造体系为对象,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产业空间结构、产业内部结构等因素,对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阐释了绿色制造体系的内涵、构成与核心内容,从而对四川绿色制造体系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诠释。

第二,创新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系统构建路径。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过程非常复杂,对其全面考察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传统动能能效减弱的基础上,提出新动能系统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动力源。以此为基础创新了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路径并阐释了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了不同区域的路径优化模型,并选取典型制造企业进行验证,明晰了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拓展绿色制造体系的学科研究领域。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制造行业属于工学范畴,制造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领域,但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却涉及工业、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本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制造业进行研究,提出并剖析了绿色制造体系及其动能系统,促进管理学与经济学融合。通过学科融合,拓展跨学科的制造业研究新领域。

1.1.2.2 应用价值

第一,提升四川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与绿色技术的提升,使得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积极性增强,如何提升绿色竞争力已成为制造企业的发展重点。绿色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绿色技术、绿色品牌与绿色生产作为基础。本研究利用新动能系统,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其中,技术创新促使绿色技术的提升,“互联网+产业”的模式有利于绿色品牌的建立,绿色生产是绿色产品的保障。因此,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有益于提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化与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长期依靠自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陷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新动能系统为动力源,探究了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过程,实现了降低能耗、减轻污染的绿色化目标。同时,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包括技术水平与消费者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因此,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能大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1.2.3 社会意义

第一,促进产业与环境友好发展。四川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人口、资本等传统要素,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依托新动能系统构建的绿色制造体系,能减轻对传统要素的依赖,增加对技术创新、互联网等新要素的运用,强化制度与结构改革,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比重,提高绿色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对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因此,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能实现产业与环境协调友好发展。

第二,实现产品的绿色制造与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我国现行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尚不能满足绿色制造体系的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监管体系,制定产品的绿色标准,可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绿色审计,开展绿色评价,从而保证产品的绿色制造。绿色监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统一产品的检测标准和认证体系,突破绿色产品的市场瓶颈,减少恶性竞争,为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推动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体系更多考虑国家战略布局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绿色制造体系通过使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企业来实现三种文明的协调发展。绿色技术缓解了资源环境压力;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改变了生活方式;绿色企业构建了绿色的市场环境。本研究剖析了绿色制造体系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构建路径,因此推动了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