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主编的《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即将付梓,这是精神卫生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学术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立和电子检索模式的推广,从而使得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甚至感兴趣的大众,都能够快速、便捷地阅读到某个学科的新知识,这极大地加快了新知识的传播。然而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的新知识中也难免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只有经过实践中检验、反复论证、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其中的精华部分才可能沉淀保留下来,成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学科而言,组织优秀的专业工作者编写大型的参考工具书,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科一段时期内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消化总结,从而帮助筛选出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内容。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就是这样的大型参考工具书,是在沈渔邨教授主编的《精神病学》第1版到第5版基础上的更新。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遗传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迅猛发展,持续升级换代的传统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2010年第1期《自然》杂志的编者按指出,2010—2020年是“精神障碍的10年”。近年来美国、欧洲以及中国“脑计划”的提出,进一步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2013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不但为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更为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与医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10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次推上高速发展的新平台。在此形势下组织第6版《沈渔邨精神病学》的编写符合学科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需要,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本书主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多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书的150余位作者中,占主体的是全国精神卫生知名机构的精神科医师和研究者,还有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他们中既有建树卓越的资深专家,更有年富力强、学术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对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学术进展有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和跟踪能力以及出色的写作表达能力,使得本书内容既丰富深入又可读性强易于理解。整部书的这种特点不仅是对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优秀传统的传承,而且对专业背景不同的读者了解精神病学,也是很有益的。
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及康复的临床医学,是临床医学中最早建立的亚学科之一。其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心理基础则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康复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使得精神病学较早摆脱了生物医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是较早的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机制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深入贯彻的学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多病因的,其中人类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已被证明是重要的原因。精神病学是最早系统开展行为治疗研究和实践的学科,相信这样的治疗、研究经验对其他专业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书对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和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详尽的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的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在此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医生和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7年8月